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蘇軾愛熱鬧交友遍天下,想朋友了就寫首詞!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裡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果要用王勃的這首名句來形容愛熱鬧的蘇軾,那就應該改成“海內存知己,比鄰和天涯”。蘇軾太愛交友了他天性喜歡熱鬧喜歡結交各路“江湖人士”。不問出身,不分貴賤,在他眼裡,誰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據史料記載,蘇軾被貶到海南島上,因為島上漢人稀少,他頗感寂寞,於是到處找人聊天。甚至連種地的老農都被他抓住,要人家和他聊天。對蘇軾而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一點也不誇張。

對蘇軾而言,吃不飽沒關係,沒房子沒關係,被貶官了也沒關係,只要有朋友來探訪他,他就很滿足,很開心,什麼煩惱也沒有了。在蘇軾的詞集裡,你會發現大量的“贈某某”“懷某某”“別某某”“寄某某”。在蘇軾的心中,有情是他坎坷人生最好的慰藉。事實上,蘇軾身邊也確實有很多重情重義的朋友。

靠著詩詞和才氣,蘇軾交友遍天下,想念哪個朋友了就寫首詞。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就是個很好的證明。

行香子.丹陽寄述古 蘇軾(宋)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蘇軾愛熱鬧交友遍天下,想朋友了就寫首詞!

公元1073年11月,蘇軾以杭州通判的身份奉命前往常州,潤州,蘇州,秀州一帶賑災。第二年正月的時候,他經過江蘇丹陽。某日,他一個人倒在館驛,突然覺得無聊,於是起身出去閒逛,不知不覺走到了館驛附近的一個小園中。時值正月,沒有什麼春意,但一樹梅花卻在悄然開放,地上還落了很多的梅花花瓣。

此情此景,讓蘇軾不禁想起了想起了身在杭州的陳襄,想起了陳襄前幾日寄給他的詩句,想起了詩句中提到的“落花”,於是有感而發,寫了此詞。其中,“述古”是陳襄的字。陳襄當時也在杭州任職,與蘇軾即是同事也是詩友。兩人在杭州經常作詩唱和,矯情頗深。蘇軾在杭州時所寫詩詞中經常提到的“太守”就是指陳襄。蘇軾的朋友真是遍天下都有啊!

該詞上闋是由眼前景想到故人,想到與故人一起遊賞時的美好情景。開篇兩句“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是說:想當初我與你一起相伴,在江村遊賞。當時也是梅花飄落,梅花飄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美麗極了。當時我們都很高興,心情愉悅,真是令人心醉銷魂。這兩句抓住住一個片段,追憶了與友人相伴遊賞時的美好場景。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蘇軾愛熱鬧交友遍天下,想朋友了就寫首詞!

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又從回憶轉回現實:此時此地,曾經與我同遊的你不在眼前,每當遊春賞玩的曲子響起時,我就會想到你,我的朋友。我也欲發想念我們在杭州時一起遊賞的望湖樓,孤山寺和湧金門。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說“睹物思人”,此時作者時由眼前景想到朋友,又想到曾經與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字裡行間都滿含深情。對一個同事和詩友,蘇軾都能如此珍惜和情深,那對其他摯友了,其誠摯與深情就可想而知了。蘇軾之所以能“交友遍天下”,我想重情重義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

下闕“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在全詞中是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尋常行處”承接上文中“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三處,“題詩千首”啟下文。這句詩句的意思是說:我與你經常去遊賞的這幾個地方,我們曾經提了很多詩詞,互相唱和。有的詩詞被人讚賞,繡在了羅衫上,有的估計都落滿了灰塵,無人知曉。此一句是在更進一步的回憶與友人一同遊賞時的樂趣,寥寥數語就把當時的歡樂場景描繪了出來。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蘇軾愛熱鬧交友遍天下,想朋友了就寫首詞!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又從回憶轉回了現實。意思是說:自我離開杭州以後,有人常常想念著我,你知道是誰嗎?是西湖的月亮,錢塘江岸邊的柳樹和杭州的山川雲霧。在這裡,作者不直說友人想念他,而是拐了個彎,說杭州的景物在想念著他,真是有趣之極。陳襄是杭州的知州,是一州的長官。杭州的風物都在呼喚他趕快回去,那麼陳襄肯定也是在急切地盼望著他回去。看到這裡,筆者真心覺得東坡先生真是自戀的可以!當然也是有趣的緊!

由此可以看出,“蘇軾交友滿天下”應該不是假話!

佛曰:種善因得善果,蘇軾對待朋友時不分身份貴賤,不論官位高低,不講富貴貧賤,全都真心以代,赤誠相對,把每一個朋友都當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去好好珍惜。所以蘇軾一生儘管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是每次當他身處困境時,都會有朋友對他不離不棄,關心他鼓勵他。我想蘇軾交友遍天下,不僅僅是為了打發時光,而是他永遠懷著一個炙熱的赤子心腸。於是,這些思念朋友的詞作和蘇軾一樣流傳千古。這首詞就是他與朋友相交相知的一個縮影。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