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門舞集的《白水》與《微塵》中,看見光明與黑暗

一邊是潔淨無暇、清澈見底的《白水》;一邊是骯髒汙濁、佈滿泥垢的《微塵》。林懷民時常將這兩部作品同臺詮釋,讓人清晰看見人生的兩面:白與黑、光明與黑暗、和諧與毀滅、幸福與苦難。昨晚,作為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重磅舞蹈,林懷民率“雲門”帶著《白水》與《微塵》獻演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用舞蹈闡釋東方哲理和,展現對人生的思考。

在雲門舞集的《白水》與《微塵》中,看見光明與黑暗

圖說:《白水》劇照 劉振祥 攝

幕起,一名穿著白色長裙的女子走向巨幅的彩色河流影像。艾瑞克·薩蒂的鋼琴曲如水,舞者起舞,影像色彩逐漸轉黯,沉為黑白,深遽的漆黑中但見白水濤濤。《白水》的靈感源自一張立霧溪的照片,林懷民將水紋微妙變幻下的靜水深流,投射在大幕布上,讓白衣飄飄的舞者踏著溪水跳出靜謐和詩意。那是纖塵不染的舞蹈,那是與世隔絕的桃源,那是能夠讓人獲得內心平靜的仙境。

在雲門舞集的《白水》與《微塵》中,看見光明與黑暗

圖說:《微塵》劇照 劉振祥 攝

和《白水》有著強烈視覺反差的是《微塵》,熾烈的紅黑背景,舞臺上灰煙瀰漫。褐衣襤褸、蓬頭垢面的人畏縮蹣跚,茫然望天。他們時而驚恐顫抖,時而麻木前行,又突然在摧枯拉朽的音樂中四散流竄。林懷民以肖斯塔科維奇輓歌似的《絃樂四重奏第八號》編舞,以“微塵”為題,比喻眾生的卑微、渺小、脆弱,有如細微的塵沙。1945年,盟軍地毯式轟炸德國文化古都德勒斯登。1960年,目睹德勒斯登的斷垣殘壁,肖斯塔科維奇用三天時間,譜出他最有名的四重奏。面對21世紀接連不斷的天災人禍、戰爭、癘疾,林懷民編作此舞。節目單中引用《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作為舞蹈的註腳。(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