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餘件文物與祖國人民“團聚”

<table> 700餘件文物與祖國人民“團聚”

“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亮相國博。劉長欣 攝

/<table><table> 700餘件文物與祖國人民“團聚”

24日,觀眾在展櫃前欣賞展出的文物。新華社發

/<table><table> 700餘件文物與祖國人民“團聚”

700餘件意大利返還中國的文物藝術品被展出。劉長欣 攝

/<table>

4月24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意大利返還的700餘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公開亮相。

今年3月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意大利總理孔特共同見證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於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這批文物藝術品於4月10日抵達北京,迴歸祖國懷抱。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指出,此次文物返還,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的案例,也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迴歸。

此次返還是中意兩國根據國際公約和兩國政府間打擊和預防文物非法販運雙邊協定開展的首次成功實務合作,不僅是兩國文化遺產合作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為國際合作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新的典型範例。

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

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實物見證

馬家窯文化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西漢彩繪繭型陶壺、唐代彩繪陶駱駝、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綠釉陶床……這批文物時間跨度長、分佈地域廣、種類豐富多樣、保存狀況好。

這批700餘件中國文物藝術品主要是源自我國甘肅、陝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的出土與傳世文物,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其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精美多姿,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數量眾多的漢代陶器,造型古樸渾厚,是漢代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承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信息。此外,還有宋代黑釉盞和青釉碗、明代綠釉陶屋和綠釉人物俑、清末民國紫砂壺等,與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批文物是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巡查當地文物市場時發現的,“這批文物藝術品是從中國非法走私出去的”。

“米蘭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城市,這一個地方一次就查出了這麼多的文物,讓我感到震驚。”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批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他表示,像馬家窯文化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可以算作馬家窯文化彩陶器當中的精品。“又比如我們在展覽中看到有一種馬沒有腿,實際上這是漢代晚期一種特有的做法。馬的腿是木頭的,木頭腐朽了,所以只呈現上半身了。這馬的時代與羅馬凱撒時代相當。”信立祥以此為例說,這批文物為研究中國歷史相關時期的生產生活場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發展進程等提供了實物見證。

彰顯中意兩國人民深厚情誼

國家文物局介紹,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通過執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訴訟、談判協商等多種方式,成功從英國、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追回5000餘件中國流失文物。

4月10日,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歷經12年迴歸之路,終於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這12年中,中意兩國政府共同秉持保護文物的決心,克服文物數量眾多、跨國取證困難、訴訟程序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堅持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開展合作,最終攜手促成這段文物迴歸佳話。

雒樹剛表示,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的迴歸,得益於中意兩國久久為功的雙邊機制建設,樹立了兩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里程碑。中意兩國同為文化遺產大國,我們將以此次文物返還為新的起點,通過“一帶一路”搭建更為廣闊的國際合作平臺,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領域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合作。

“有一句美麗的諺語說,只有用心合作,合作才能長久。”意大利駐華大使謝國誼在致辭中表示,這是近20年來,從意大利向中國為數最多的文物歸還。中意兩國作為兩個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能取得這樣的合作成果和成功,說明我們的合作確實是用心的,全心全意的。

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舉辦此次展覽,旨在回顧兩個文明古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彰顯中意兩國人民深厚情誼,展示兩國聯合打擊文物非法販運的豐碩成果,為在世界範圍內促進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樹立光輝典範。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王詩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