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雅)“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奉節臍橙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漢代,據說詩人杜甫都在奉節管理過果園。雖然奉節臍橙聲名遠播,這裡的農民卻因為種種原因放棄務農,選擇進城打工。孫開洲則是奉節人裡的“逆行者”,他辭去公務員,回家鄉務農開了果園。那還不是一般的果園,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農場”,各種傳感器、攝像頭對土壤、風速、溫度、溼度、氣壓等實時監測,施肥、澆水都有“大數據”支撐,在他橙園裡上班的年輕人,最常乾的事就是坐在辦公室內用手機監控田地。返鄉當一個“數字農民”,孫開洲如今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很酷炫”。

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孫開洲在橙園。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攝

城市“逆行者” 氣壞了老父親

從重慶北站需要駕車將近五個小時,才能到達奉節縣城。一路上山路崎嶇,上坡下坡更是常事。高速車道也經常四條驟減為兩條,運貨的大車排隊前行,無法提速。到了奉節縣城,再開近半小時的車,才能到達臍橙的種植園區。

園區依山而建,臨江而立,一棵棵結著臍橙的果樹滿山可見。樹與樹之間的距離規整劃一,嫩綠的新芽吐露著果實的芬芳。山的半腰,幾間房子上冒出裊裊炊煙,幾乎要和山上低處的雲融為一體。這裡的村民分為兩類,後遷民和原住民。所謂原住民便是祖祖輩輩住在此地,地在這裡,根也在這裡。而後遷民,則是因為三峽工程搬遷至此,相比原住民,他們的生活則要重新開始。

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橙園。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攝

孫開洲一家人,是原住居民,別看奉節到處都是橙園,他和妻子經營的“另類”橙園如今在整個奉節都挺有名氣。孫開洲對家鄉的臍橙太有感情了,他記得小時候家裡僅有的三四畝地,種的就是臍橙,自己那時候總看著果樹,盼著果子熟了摘下來吃。那時候的臍橙很甜,還沒剝開就透出一股香氣。“等到臍橙成熟,果子很快就會被母親收走。她在屋子外面的空地上放好草蓆,將臍橙倒在上面,蓋上些草,等著果販子來收。我和姊妹們放學後總偷來吃。咬一口,滿嘴的汁水,那個味道,這一輩子都忘不了。”

孫開洲是在奉節縣上的高中,1995年才小小年紀就去四川雅安當了兵。退伍後回到老家,考了公務員,在稅務部門上班。在家人看來,孫開洲已經擁有了一個鐵飯碗,可以心滿意足等待退休。“可城市裡的生活終究還是不適合我。很懷念小時候,家裡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感覺。”

終於,在妻子的支持下,孫開洲辭職了,離開城市,回到了農村鄉下,繼續做起了農民。家裡人對此很生氣,埋怨他為什麼要放棄高薪又清閒的工作。年邁的父親甚至說他是“瘋子”,“放著官不做,要去做農民”。父親的話讓孫開洲哭笑不得。“我的根上就是農民,在城市裡走一圈,回去當農民怎麼還不行了?”

把房子賣了 種最好吃的臍橙

農民其實不是那麼好當的。除去家人的不理解,孫開洲的農民生涯最初很不順利。

從2005年開始,孫開洲開始向農戶租地,租期三十年。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地因為久久無人打理,已經成了荒地。“土地裡都是石頭,又特別貧瘠,根本沒辦法種植果樹。樹長出來了,完全不結果子。”

有人給孫開洲出主意,給土地裡施些化學肥,很快就能把地養肥。可是孫開洲不願意。“‘過去’的臍橙為什麼那麼好吃?因為是天然食品。”他的夢想是堅持綠色農業,但資金成了最大問題。為了把地養肥,孫開洲養起了60多隻牛羊和豬,不為宰殺吃肉,就為了要堆肥。“牲畜產生的糞便,我們經過天然發酵,都放在地裡,讓它去滋養土地。這個過程很漫長,經過了三四年,地才算有點養分。”

養牲畜、僱工、除蟲、養護,樣樣都需要花錢。在這個過程中,孫開洲投入了三百多萬元。他把唯一一套房賣了,投入到了果園,但仍是杯水車薪。直接的結果就是,孫開洲原本一頭烏黑的頭髮最先“敗下陣來”。“那時愁得睡不著,一把一把的掉頭髮”,他很焦慮,每天一睜眼就是四處借錢。“大年三十,站在雨裡,等著跟朋友借五千塊錢,拿回去給工人開工資,看人臉色借錢的日子真不好過。”

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橙子豐收。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攝

直到2008年,果園才有了收獲。果樹講究“三年結果,五年產量,八年豐產”,果樹種下去的第三年,開始結果。看到結出來的果子,孫開洲歡喜得合不攏嘴。

很快,他又笑不出來了——怎麼把臍橙賣出去?在2008年,普通奉節臍橙的收購價在一兩塊錢一斤,但是核算成本下來,孫開洲種出來的臍橙,每斤的成本價早已超出了市場平均價格。孫開洲開始想更多的辦法,他引進了日本品種“福本”,還種上了國內稀少的無籽金秋砂糖橘、無籽沃柑。2016年,孫開洲的果園產出6萬多斤臍橙,才達到收支平衡,基本還清了債務。

因為綠色種植加上味道好,奉節臍橙普遍收購價在一塊錢一斤的時候,他的臍橙賣出了五塊一斤的高價。他的橙園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很多人上門討要“生意經”。孫開洲開始帶著身邊的人一起掙錢,他成立了合作社,讓農民成為會員,教他們如何種植,如何管理,還給他們提供肥料。截至目前,已經有了400多個會員。

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孫開洲在橙園裡。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攝

談起種植經,孫開洲根本停不下來:“我們教給農民很多經驗和方法,比如,一畝地最合適種植45棵果樹。施肥要在距離果樹四十釐米的地方,挖40乘80釐米的坑,深度保持在十釐米左右,將肥料和土,一比六的比例混合,能夠更好地讓果樹吸收養分。在果園裡使用物理殺蟲的方法,安裝上驅蟲燈,可以更好地驅蟲殺蟲,比農藥效果好,還省錢。”

農場自動化 做新農民要靠高科技

隨著眼界的開闊,孫開洲知道,光有經驗是無法把橙園的生意真正做大做強的,他想到了高科技。“美國和英國都是靠著高科技在種植農產品,我們奉節的農民也可以。”孫開洲開始四處聯繫,在2018年,通過朋友,孫開洲引進了一批科技設備,開始走上了“數字化”的道路,“數字農場”是他想要最終達到的目標。“我們就是要使用高科技手段來種臍橙。”

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農場裡有多個攝像頭。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攝

孫開洲的農場裡,如今豎立著很多個白色的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運作。“這是在測量泥土中的水分、環境中的水分、風向、溫度等情況。”孫開洲介紹,通過檢測,數據都會直接反饋到他的手機上,只要通過微信內的一個小程序,就可以看到清晰的曲線圖。孫開洲詳細地說著:“這套系統內有GIS與GPS、RS、DSS與網絡化等高新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他驕傲地介紹著具體功能,設備中的系統可以用於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土地的農作物適宜性評價、農業生產信息的管理、農田土壤侵蝕與保護研究、土地的農業生產潛力研究、農業系統模擬與仿真研究等多方面。“在我的農場裡,這套系統主要是對農業生態系統監測以及投入產出效益與環境保護、病蟲害控制方面起作用。”

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按照以前的經驗施肥,每次都要用含有氮和鉀的肥料一起下地。而現在,通過這個設備進行檢測分析,就能看到土地裡各種成分的含量,進而根據土地內養分的含量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施肥。“科學的施肥、澆水,肯定要比盲目去做更好。不僅是對農作物,對我們來說也是更好的節約成本。”

看著手機幹農活 讓年輕人熱愛農業

孫開洲說,有了高科技設備,農場內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簡單勞動力了。農場設備上的傳感器、執行設備、採集控制模塊及無線傳輸模塊,能對特定農區的土壤墒情、風向、風速、溫度、溼度、氣壓、雨量、太陽輻射等信息進行實時監測。“我可以設定各個項目參數的閾值範圍,當特定農田地塊採集項目超出範圍時,在農田專題圖上會突出顯示並自動報警,這時再派人去處理,省時又省力。”孫開洲很自豪,“我們也隱約有了美國無人農場的範兒,不需要人看著,只要通過手機軟件就能知道園子裡的情況。”

孫開洲:放棄鐵飯碗 返鄉種臍橙當起“數字農民”

太陽能殺蟲燈。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攝

奉節農民的老齡化嚴重,年輕人不願意務農,這是孫開洲如今最憂心的問題,而這個趨勢似乎已經很難逆轉。在孫開洲看來,科技能夠幫助解決田間勞動力短缺這個問題。“如果按照傳統的農業模式發展,農民只會越來越少。”他認為,將高科技應用在農業中,是和年輕人接軌的一種方式。現在橙園裡上班的年輕人,都是在辦公室內用手機監控,時效性要比在園區裡溜達更強。這種方式也得到了年輕人的認可。“以前年輕人嫌棄當農民,覺得土。現在橙園裡的高科技設備讓他們覺得很酷炫,更讓他們覺得當農民再不是隻靠力氣與老一輩經驗的事情,這是讓我最開心的地方。”

孫開洲設想,下一步要把果園打造成更加“數字化”、“有情懷”、“跟得上潮流”的地方,讓年輕人擺脫對搞種植“很土”的刻板印象,讓家鄉里更多年輕人能投身到農業中來,而不是一門心思湧入城市。他說,錢沒了可以再賺,可是人沒了,就什麼都沒了。“有人來傳承,奉節農業才有希望,傳統果園才能有未來”,他堅信,自己的數字化臍橙果園是能擁有未來的。

校對 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