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上海的名中醫虞哲夫(揚州江都邵伯鎮淥洋)

虞哲夫(1874-1939),原名椽,字竹樓,江都淥洋人。幼時聰穎好學,體弱多病。11歲時父親患痢疾不治而逝。其母守節,獨撫孤兒,經常教育哲夫說:“有膂力者耕種,多知識者讀書,人不可無所事事。”使他從小養成了嫻靜少言、勤奮刻苦、親友孝悌、不慕虛榮的性格與品質。不久,母親因憂勞過度,釀成腕痛的疾病,屢治無效。哲夫常常感慨:“人之事親,不可不知醫!”於是,從15歲開始,他便專門購買醫學方書專心研讀,如是者,竟至十五個春秋。(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懸壺上海的名中醫虞哲夫(揚州江都邵伯鎮淥洋)

虞哲夫

到而立之年時,虞哲夫又揹負醫書,踏遍大江南北,尋訪名醫指點,與他們切磋交流醫技,不僅中醫理論有了提高與昇華,而且醫術日趨成熟。這時,他才先後到武漢、南京等地掛牌行醫,最後懸壺上海。他專攻中醫內科與婦科,尤其擅治瘧疾與時疫,治癒不少疑難雜症,救活許多危重病人,在滬上醫名大振。

在行醫時,虞哲夫善於總結,注意隨時將自己的醫療理念與醫治經驗整理成文,如《哲夫驗案》、《腫脹辯》、《胃脘痛》、《疫症之研究》、《子癇之研究》、《竹樓筆記》、《問幼科病治法》等,發表在南京、上海的《中醫雜誌》、《南京市國醫公會雜誌》、《三三醫報》等報刊上,受到世人關注和好評。

懸壺上海的名中醫虞哲夫(揚州江都邵伯鎮淥洋)

在醫療實踐中,虞哲夫發現本草藥物異名甚多,一旦搞錯,往往會貽誤病情,貽害生命。而清代以來,關於藥材論述又少有高質量的著作,鑑於此,他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編著了《藥名匯考》3卷,依據《辭海》的筆劃順序進行檢索,比前人用藥名首字檢索的方法又進了一步。此外,他還編纂了《醫名匯考》,訂正歷史上醫史人物的名號。晚年(1938),他又將自己的醫學論文輯錄成《竹樓醫學論文》出版。該書彙編了關於頭痛、瘻症、子痛、陰吹等內科與婦科疾病的論文47篇,附載醫案3則,方劑48首。當時醫學界評價此書是:“立論專主‘內經’,用方悉尊古意”。(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懸壺上海的名中醫虞哲夫(揚州江都邵伯鎮淥洋)

淥洋湖

虞哲夫除了懸壺濟世以外,個人興趣愛好十分廣泛。他喜詩詞,工書畫,擅金石,右手書正楷,左手寫行草,為人作畫多用左手題字。自己刻有“性將筆墨娛情致,學得黃花兩手書”、“虞哲夫書畫金石記”、“虞哲夫原名椽字竹樓”、“江都人也”、“家在淥洋湖畔”等朱白文印章。他的名字亦載入《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一編》。

虞哲夫在上海期間,與《新聞報》總編嚴獨鶴、《申報》總編許嘯夫等交往密切,常有詩文往來。在他們的鼓勵下,還寫有小說《杜鵑啼》。 朱毓麒(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