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共和國

愛沙尼亞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Vabariik),通稱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語:Eesti,愛沙尼亞語發音: [ˈeːsti]),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之一。

愛沙尼亞共和國

愛沙尼亞位於歐洲東北部,其國土由大陸部分和波羅的海的2222個島嶼組成,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東臨楚德湖,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總面積42,388平方公里,為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該國主體民族愛沙尼亞人屬於芬尼克眾民族。該國目前為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塔林。

愛沙尼亞共和國

愛沙尼亞目前為北歐理事會、歐洲聯盟、歐元區、申根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成員國。

愛沙尼亞地區的史前先民是屬於芬蘭-烏戈爾人的愛沙尼亞族人。至1227年,愛沙尼亞漸被丹麥和日耳曼人的利窩尼亞騎士團(持劍騎士團)征服,基督教因而進入。自此以後,愛沙尼亞多次由北歐各列強統治,其中包括丹麥、瑞典、波蘭,最終被俄國兼併。

18世紀被俄羅斯沙皇國吞併,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獨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再次被蘇聯吞併。1991年,愛沙尼亞再次恢復獨立。

愛沙尼亞的現代國名(Eesti)來源於古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稱那些住在東斯堪的納維亞的部族們為esti。在公元98年,塔西佗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用了一個稍微不同的詞“aestii”來形容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自己廣泛運用“Eesti”來稱這個國家,該名稱不早於19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8年2月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Baron Dellingshansen)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佈列斯特和約,蘇俄將芬蘭、愛斯特蘭(愛沙尼亞)、裡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紅軍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後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波羅的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為元首。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11月革命,隨後於11月11日宣佈投降。蘇俄藉機宣佈廢除《佈列斯特和約》,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於1918年11月28日宣佈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志願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將軍戈爾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俄“無保留地承認愛沙尼亞國的獨立,並自動地永遠放棄俄國……對愛沙尼亞人民和領土所持有的主權權利”。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的秘密附件中,兩國劃分了在波蘭和波羅的海的勢力範圍:“如果對於……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芬蘭和立陶宛所屬的土地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的邊界……如果對於屬於波蘭的土地進行領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應為納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為界”。

根據這一秘密附件,蘇聯於9月25日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9月28日與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佔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並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後出兵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1941年6月14日,愛沙尼亞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是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的佔領和吞併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國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3個星期後即佔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並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親衛隊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蘇聯再度佔領愛沙尼亞,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總理約裡·烏爾洛特斯宣佈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於1940年被蘇聯逮捕),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於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遭到蘇聯的強烈報復。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後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佔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鬥到1948年(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游擊隊戰鬥至1950年代),最後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

為了報復愛沙尼亞人參與蘇德戰爭,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從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鬆。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繫,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接收到芬蘭的電視節目,但電視要經過特殊改造。戈爾巴喬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鬆,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於共和國享有獨立於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年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1989年8月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發起了“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紀念三國同在二戰中被蘇聯非法佔領,追求恢復獨立。

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包括1940年後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代表35人)組成的愛沙尼亞國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佈恢復愛沙尼亞主權,並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佈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號,並且規定只有經該蘇維埃批准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8·19政變,愛沙尼亞於8月20日宣佈獨立。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裡,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於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並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八一九政變失敗後,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並委託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於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2006年9月23日,經過兩階段的總統選舉,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韋斯當選。

愛沙尼亞位於東經21.5與28.1度、北緯57.3與59.5度之間,波羅的海東岸,總面積為45227平方公里,海拔平均只有50米。自然資源匱乏,油頁岩、石灰岩為主要礦產,森林遍佈國土的47%。愛沙尼亞境內有1400個湖泊(大多數都較小,最大的為楚德湖,面積為3555平方公里),沼澤眾多,海岸線長達3794公里,有許多海灣、海峽和島嶼。其中島嶼大約有1500個,最大的兩個自立成省(即薩列省和希尤省);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點海拔317米。

溫帶闊葉林氣候;年降水量600-700毫米,較溼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