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劇院建院以來最精彩的一場交響樂演出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 徐洋

在家門口連刷兩場維也納愛樂樂團(VPO)的演出,無比滿足。VPO的現場,之前只在北京聽過三場,南京聽過一場,這兩天在天津聽到了,實在欣喜。

綜合評價一下這兩天的演出,八個字:德奧底蘊,兼顧通俗。

從曲目上看,指揮弗朗茨·威爾瑟-莫斯特(FWM)這次偏愛勃拉姆斯,兩天都有他的作品。

其次,莫扎特和瓦格納的作品同樣是德奧傳統曲目。德沃夏克的《狂歡節序曲》和施特勞斯的兩首圓舞曲、兩首波爾卡則是比較通俗和代表維也納特色的大眾曲目。

第一天,莫扎特《魔笛》序曲,指揮挖掘的是作品內在的戲劇性,樂團的絃樂部分美麗極了,真是天生為莫扎特而生。

郎朗的莫扎特鋼協靜下來了,無論是對曲目的理解還是動作幅度,完全拂去了浮華,直達作曲家內心的美麗與哀愁。作為莫扎特少有的小調鋼琴協奏曲,郎總沒有沉溺於憂鬱,而是展現出了琴音的純淨與靈動,特別是一些弱奏(包括安可的《夢》),體現出了他傷愚復出後對音樂發自內心的新的理解。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 徐洋

下半場的勃二,展示了樂團絃樂部分金絲絨般的音色。指揮的處理也是奧地利式的,溫和舒緩,沒有刻意放慢第一樂章的速度,也沒有大幅度的力度對比,但是第二樂章那一小節淡淡的哀愁令人無比動容,末樂章的燦爛音色為整部作品劃上句號。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 徐洋

第二天,《狂歡節序曲》太謹慎了一些,不若捷克大師們處理的那麼狂放。

勃拉姆斯的雙重協奏曲,樂隊表現渾厚有力,大提琴獨奏也非常出色,但是小提琴獨奏的比例不對,大概是當慣了樂團成員,小提琴家的音色不夠洪亮也完全沒什麼特點,幾乎成了樂團的一員。

下半場《眾神的黃昏》,指揮別出心裁在演員上場通道安排了銅管吹奏,算是小驚喜。《齊格弗裡德的葬禮音樂》時特別有感染力,一下子想起當年在上海“24小時指環”的場景,竟覺有些悲壯。VPO不愧為跟索爾第錄過“指環”全劇的樂團,絃樂絲絲入扣,管樂排山倒海,整個樂團像臺大功率發電機一樣,製造出一波波駭人的聲浪。個人認為這部作品是指揮放的最開的一部作品大開大闔,孔武有力,不再紳士般溫和了。

兩天的四部施特勞斯作品都是指揮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演過的作品,能在天津聽到了也算是提前感受了一下新年音樂會的氣氛。縱觀此次VPO訪華首站,無論是演出,還是其他相關活動,豐富多彩,品質卓越,展現了“天團”的風彩,也在津門古典音樂歷史留下了史詩性的一筆。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熱忱期待維也納愛樂樂團未來再次來天津演出!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 徐洋

Fantastic

Classics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微博:@酌樂古典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天津大剧院建院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交响乐演出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