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壹哥人在北京,前些天,上海一哥們兒發來幾張照片。點開一看:是樂高積木拼搭的“復聯”初代六位英雄的京劇臉譜。

小吐槽一句:除了鋼鐵俠辨識度超高,其他五位,一眼還真沒認出來…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不過,看過之後,壹哥倒也感嘆:

咱們這傳統文化,好像只有在好萊塢大片的宣傳期,才會被當做標籤似的重視那麼一下子啊。

事實上,拋開專業的部分,京劇也真的可以很有趣。

壹哥最近入坑了短視頻,一發不可收拾。其中追看的一個京劇演員,就是常在短視頻中用京劇唱腔,來演繹《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好嗨喲》等時下大眾熟悉的歌曲。

放個視頻給大家看看:

相信你和我一樣,看完的第一反應是好笑,接著也會念叨一句:京劇這腔調這韻味,是真好聽啊。

這或許就是所謂民族文化的內在聯結。

哪怕你並不熟悉,但作為數百年沉澱後,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京劇就是有這樣一開嗓,便讓人一身雞皮疙瘩的力量。

難得的是,壹哥最近在這部新片中,好好過了把戲癮——《進京城》。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親筆題寫片名“進京城”

時間回到乾隆末年,1790年是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為皇上慶生,是當年全國最重要的大事。

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歷來都喜愛戲曲,凡皇帝、太后祝壽、皇室喜慶,都要在慶典上安排戲曲演出,這已成為多年的慣例。

於是,這一次慶生的內容之一,便是從南方請徽班進京,進宮祝壽演出。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進京城》故事的大背景,即是如此。

海報中,馬敬涵飾演的戲曲界新星汪潤生、富大龍飾演的名角嶽九為代表的“臺上之人”、馬伊琍飾演的“專業戲評人”鳳格格、王子文飾演的清純少女春榮領頭的“臺下之人”,一一亮相。

四位主角邂逅於風起雲湧的戲曲江湖,情動千秋的傳奇眾生相就在眼前。

當然,好的電影從來不止於講故事,表現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一面,更重要的,是事件當中的人。

如今的年輕人即便知道,或許也很難理解,彼時,唱戲的伶人被稱為戲子,在古代的“三教九流”中,是和小偷、乞丐同流合汙的“下九流”。

臺上風光,臺下卻備受歧視。電影中,春臺班的頂樑柱汪潤生,演繹的關公氣場十足,卻在生活中因為戲子的身份,遭遇退婚。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技藝精湛的伶人嶽九,因唱粉戲而被趕出皇城,被判永遠不得入皇城唱戲。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他們的命運起伏,讓《進京城》的歷史重現變得更加豐滿。

重現的精髓,還有什麼?

細節。

京劇是有門檻的藝術,觀眾只有先看懂,才能後入戲。

汪潤生與鳳格格討論關公戲,如何讓表演更出彩?鳳格格一個點睛,觀眾就明白了——紅黑勾勒的扮相,在兩個眼皮之上,各勾上一道白邊兒。

待關公睜眼亮相,那一瞬間,給臺下觀眾的震懾力,一定是加倍的。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這樣的細節,在電影中還有不少。

越品越有味,越有味,就越能投入地看進去。

當然,壹哥本人看得投入,也有私心:

無他,不過是那一點點老北京情結。

甭說兩百多年前了,就是三十年前的北京,和現在相比變化有多大,也輪不到我來感慨了。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或許,也只有紫禁城了。

片中這個燃放禮花的紫禁城全景,正是現在我們從故宮對面的景山公園,山頂對望的視角。

兩相對比,還能找到些許過往輝煌的神韻。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一如那句被引用過無數遍的形容: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

只是,如今再想看到這樣被白雪覆蓋的紫禁城,好像也變得奢侈了很多。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好了好了,拋開壹哥的私心吧,得跟大家聊聊看過片後,最深的兩個感觸:

一是表演。必須是表演。

當一個演員扮演起歷史人物,我們似乎總能看到人戲合一的,所謂演技時刻。

這裡壹哥說的不是別人,就是你:富大龍。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富大龍飾演男旦嶽九

這麼說吧:

自《霸王別姬》的程蝶衣之後,伶人嶽九,是我最為難忘的銀幕男旦形象。

一個經典角色的誕生,分兩步:先有人物打底,再有表演加持。

而編劇鄒靜之塑造的這個人物,真的有戲。

首先,他是真正的“戲痴”,為戲而生,為戲而死,愛戲如命。

接著,身為戲子,被趕出京城,顛沛流離,一生命苦。

最後,不自輕自賤,卻也願為戲獻身,

簡言之,入戲太深,被戲所困,戲比天大。

這個人物弧光,一下子就出來了。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人物有了,重點,咱們看錶演。

對這樣經歷坎坷、內心複雜的人物,表演最考驗的是,能否在短時間內演出那種,所謂的層次感。

在被官差宣佈即刻離開京城後,嶽九不慌不忙,打點行囊,與官差錯身而過,先是低眉目光向下,隨後笑著抱拳拱手,客客氣氣地說了句:哈爺,您辛苦。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說完,沒等官差說完那句“九爺,得罪了”,便轉身離去。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離開戲院,一個簡單的收披風的小動作,剛剛官差面前那個滿臉帶笑的伶人,瞬間露出十足的氣場。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短短几秒鐘的戲,還不包括動圖沒法展示出來的臺詞、語氣,嶽九身上的隱忍、霸氣、憤怒與不卑不亢,已然全出來了。

一場戲看到一個人,說的就是這個。

說完戲,咱們看演員。

港真,第一眼看到片中的富大龍,壹哥還真沒認出來。

對他的印象,要麼是電影《紫日》、《天狗》中胡子拉碴、汗津津的糙漢子;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電影《紫日》

要麼就是古裝劇中的帝王將相。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電視劇《大秦帝國》

能飾演一個眉眼、一個身段都很吃功夫的男旦,還真沒想到。

不過,或許是我們低估了演員這個職業。

真正的好演員,不就是應該,演誰像誰嗎?

下面這兩張劇照,一個是《進京城》,一個是《天狗》。

雖然扮相完全不同,但好演員的眼神,是相通的,也是不會說謊的。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該說第二個感觸了:

二呢,就是如今處境略顯淒涼的傳統文化,必然會在未來迎來複蘇與迴歸。

這看起來和電影沒太直接的關係,其實不然。

《進京城》中,春臺班的命運起伏,和時代的細節息息相關。

頭牌汪潤生,因遭遇退婚而厭倦了伶人身份,導致整個春臺班的階段性低迷;

戲班的日常運轉,全靠東家背後的經濟支持。春臺班的東家江春(歷史上確有此人)因病離世,戲班連進京的盤纏都湊不出來。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而“徽班進京”以及隨後的京劇誕生,又和帝王之家對戲曲的推崇喜愛,有著直接的關係。

到這裡,壹哥想表達的無非是:

當下包括京劇在內,傳統文化的落寞,當下時代的變遷是“罪魁禍首”。

小到戲班的起伏,大到京劇的盛衰,都受一時的社會現狀影響。

有人說,京劇衰落,是因為“過去的娛樂方式完全不能和當代相比”,這樣的解讀都太流於表面。

應該這麼說,回溯歷史,經濟大發展的時代,藝術往往會低調地“避避風頭”。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痴迷戲曲的鳳格格

剛才也說過,京劇和其他傳統藝術,都是有門檻的。

但在這樣一個科技與經濟大發展的時代,你讓多數人靜下心來聽聽戲?的確不太現實。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

“一百塊錢掉地上,再多的人踩,它也是一百塊。”

傳統文化再落寞,再掉地上無人問津,它也只是暫時的休眠,靜靜等待適合它再次輝煌的時代到來。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況且,我們現在也能看到如王佩瑜這樣的京劇名家,為了推廣京劇而做著各式各樣的努力。

上綜藝、開抖音是泛娛樂化的嘗試,舉辦清音會等則是更直接的辦法。

這個時代的「程蝶衣」,讓我找到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把京劇當做是高山仰止的“國粹”之餘,也要把它視為親近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環。

這樣的嘗試當中,電影作為當下主流觀眾最愛的娛樂方式之一,同樣也是責無旁貸的。

無論是哪種嘗試,讓年輕人重新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是唯一目的。

這個過程,不能求快,一步一步走紮實了,才是正途。

從這個角度,《進京城》無疑是其中的穩健一步。

5月10日,不妨進影院,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