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1

少年有為,破格提拔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著荀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後來還作過《左傳》的註釋,但失傳了。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漢高後五年(前183年),賈誼才18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於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很大的教益。漢文帝繼位後,吳公被徵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臺。當時賈誼才二十一歲,在當時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賈誼認為漢朝已經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體穩定,為了鞏固漢朝的統治,他向漢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進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議,是針對漢承秦制而發的。他認為漢朝承襲了秦朝的敗俗,廢棄禮義,應該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議制訂新的典章制度,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改變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變秦以“水”為德,以十月為一年之始這樣的歷法;易服色,就是改變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張漢的服色應該尚黃。由於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賈誼故居

2

權貴毀謗 ,被貶長沙

賈誼初到中央政權,短短的時間裡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謂是一帆風順,少年得志。漢文帝看到賈誼是一個很有見識、年輕有為的人,對他十分賞識。於是,就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委以重任,並把這個意思交給大臣們討論。哪曾想到,這樣一來;卻遇到了重重的阻力。阻力首先來自功臣顯貴們,如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以及文帝的寵臣佞悻鄧通等。

外有大臣攻擊,內有鄧通進讒,內外夾攻,使賈誼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連在西漢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沒有了。其結果,是賈誼被貶出京師,到長沙國去當長沙王的太傅。賈誼有滿肚子的學問,心中有遠大的抱負,本想輔佐文帝幹一番大事業。如今受讒被貶,受到這樣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獨和失望。他想到了愛國詩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權貴的讒毀而被貶出楚國都城,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與屈原相似,就更加懷念屈原。當他南行途經湘江時,望著滔滔的江水,思緒聯翩,就寫了一首《吊屈原賦》,以表達對屈原的崇敬之心,併發抒自己的怨憤之情。

3

居安思危 ,切中時弊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賈誼,又把他從長沙召回長安。

賈誼十分關心國家政治形式,在當時,西漢王朝的政治局勢基本是穩定的,但也面臨兩個矛盾,並逐漸尖銳化起來。一個是中央政權同地方諸侯王之間的矛盾,一個是漢王朝同北方匈奴奴隸主政權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的尖銳化,在當時已見端睨。如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接連叛亂,吳王劉濞企圖叛亂的消息也時有所聞;而匈奴也經常侵擾西漢北部邊境。賈誼透過當時政治局勢的表面穩定,看到了其中潛伏著嚴重的危機,對此深為關切和憂慮。他接連多次向文帝上疏,向文帝敲警鐘。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文帝前之七年(前173年)他從長沙回長安後所上的《治安策》(也叫《陳政事疏》)。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為此,賈誼提出了自己的策略。他根據“大都強者先反”的歷史教訓,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也就是說,在原有的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賈誼建議:諸侯王死後,他的封地應該分割為若干塊,分封給他的幾個兒子。這樣,可以讓諸侯王的子孫們放心,他們知道會按制度受到分封,就不會反叛朝廷了。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盡而止”,力量也就愈來愈削弱下去了。這就叫做“割地定製”。這樣做的結果,就能使國內的形勢,好像是身體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那樣順從,諸侯就不敢有異心了,國家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治安策》除了論述了地方諸侯王的問題外,還對其它政治問題,以及經濟、軍事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商人經濟力量的膨脹和北方匈奴的問題。賈誼《治安策》的可貴之處,在於居安思危。如毛澤東所說:“《治安策》一文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賈誼於南放歸來著此,除論太子一節近於迂腐以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有一種頗好的氣氛,值得一看。”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賈誼故居

4

憂鬱而死 ,其功不滅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入朝,騎馬摔死了: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常哭泣,心情十分憂鬱。儘管如此,他還是以國事為重,為文帝出謀獻計。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賈誼在憂鬱中死了,當年他才三十三歲。

賈誼的進步主張,不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對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如景帝劉啟時,晁錯提出“削藩”政策,是賈誼主張的繼續;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證明了賈誼對諸侯王的分析的正確性;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後,漢王朝就乘機削弱地方諸侯王的力量,使他們僅得租稅,而失去了直接治理王國的權力。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候,頒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其封地分為若干塊,分給自己的子弟,從而實際上分散和削弱了諸侯王的力量,這更是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方針的全面實行了。賈誼關於禁止私人鑄錢、由中央統一鑄錢的主張,漢武帝時也實行了。漢武帝還勝利地進行了對匈奴的戰爭,拋棄了賈誼引為恥辱的和親政策。賈誼對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作出瞭如此傑出的貢獻,使漢武帝十分感念,為了紀念他,就提拔了他的兩個孫子為郡守。

毛澤東:七律·詠賈誼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如果他沒有英年早逝,漢王朝也許會有更好的歷史走向

賈誼

縱觀賈誼12年的政治生涯,雖受讒遭貶,未登公卿之位,沒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抱負,但他前瞻性的思維、卓越的見識、精確地判斷、突出的貢獻,是當時公卿諸位無法比擬的。

王安石對他的評價很是中肯: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他的英年早逝,對於漢王朝而言,確實是巨大的損失。

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照亮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