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琦:五四運動不是憑空發生的,認真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質

一百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我在現場聆聽總書記的講話,備受鼓舞,我深深地體會到,今天,我們回顧五四運動的歷史,重溫五四運動孕育的五四精神,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李玉琦:五四運動不是憑空發生的,認真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質

五四精神既是促進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精華和時代新潮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

五四運動通過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欺侮和封建軍閥賣國行徑的鬥爭,掀起了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廣泛參加的全國性群眾鬥爭,是一場民族自新與自救的愛國運動和文化運動,是中國人民以往前赴後繼鬥爭的繼續和新的發展。

五四運動鮮明地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題,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這個五四精神實質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變革時代異域新潮的有機結合。愛國和進步是物質層面的展示,民主和科學是精神層面的體現,兩個方面構成了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係,渾然一體,互相依存,相輔相成。

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時代新思潮鼓盪的結果。這個五四精神既是促進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精華和時代新潮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所有這一切是抵禦外侮、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強大精神支柱,是激勵全體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出居於世界前列的燦爛的古代文明,並且在幾千年內綿延不絕,從來沒有中斷過。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愛國主義是中華文明呈現強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支柱。無論在太平盛世,還是危亡關頭,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意識始終傳承於中華民族中。

從《禮記·儒行》“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屈原“哀民生之多艱”,司馬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韓愈“奔向東南,驚濤澎湃,以國家之務為己任”;到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陶行知“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都是中華民族愛國意識的生動寫照,併成為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內容。

不僅如此,中華民族也十分重視和強調愛國主義的傳統,把它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試金石和對個人道德品質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這種愛國的優良傳統已經凝聚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在中國歷史上,這種愛國意識不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為保衛民族獨立、捍衛民族尊嚴、促進國家富強的巨大精神力量,它鼓舞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前仆後繼,成為推動民族奮進、祖國振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變革和進取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商湯《盤銘》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韓非子“事異則備變”,商鞅“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劉安“日滔滔以自新”,揚雄“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劉禹錫“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到朱熹“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魏源“古乃有古,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梁啟超“惟進取也故日新”,孫中山“改革之任,人人有責”,這些名言佳句就是生動的例證。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胡服騎射”,漢朝的“桑弘羊改革”,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和“永貞革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改革,乃至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是中華民族在開放和變革中生生不息、應時改革的生動例證。

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的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豪邁宣言,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看,在變革中總體上前進是中國的歷史常態,進步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五四運動不是憑空發生的,更不是靠什麼人的主觀意願和決心才出現的,它是歷史大趨勢的產物

愛國主義是五四運動最深厚的精神底蘊,文明和變革是五四運動的內在追求。啟蒙與救亡同在,絕望與希望共存。五四運動的直接起因,固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某些西方列強散佈一些冠冕堂皇的言論,中國人民原本認為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能在巴黎和會上收回一些主權,最起碼也能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攫取的特權收回,但是結局卻是,巴黎和會不僅把中國代表的要求棄之不理,而且還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交給了日本。原來抱著很高熱情期待的“公理戰勝強權”,至此全部化為泡影。失望帶來的痛苦格外強烈,憤怒終於像火山那樣爆發了。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自19世紀末起,中國開始遭遇來自西方文明的綜合衝擊與挑戰,不斷重複屈辱和失敗的現實使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在愛國和進步的民族傳統作用下,對這種屈辱和不幸格外感到無法忍受。國勢的危急、民族的苦難,使人痛苦,也催人奮進。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從祖國苦難境遇激發出來的滿腔悲憤中,生髮出的創造合理新社會的強烈追求。也就是說,中華民族愛國和進步的優良傳統是五四運動能夠發生的內在動力和最深厚的精神底蘊。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完全形成,並作為新生的社會形態開始引領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時,在其上層建築思想文化領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佔據了主導地位,伴隨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始向廣大的殖民地迅猛擴張。相對於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最大弊病——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學觀念立即凸顯出來,成為一種新的世界潮流走向世界各地。

恰值此時,中國辛亥革命結束了古老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這個新潮便以新文化運動的形式進入中國並迅速傳播,由漣漪成為大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社會和中國民眾。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是宣傳以個人為中心的“獨立人格”和“個性解放”,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和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及其附帶的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主要針對封建專制和維護封建專制的鬼神迷信思想。

受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其著眼點主要是個人權利,是引導人們擺脫封建專制制度、封建禮教和觀念的束縛,不可能讓人們從本質方面認識社會和自然,從根本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指明真正的出路。但它畢竟還是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讓人們覺醒,成為自己的主人。

因此民主和科學觀念的傳播,構築了五四運動內在精神的靈魂,讓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中國勞動階級通過五四運動登上政治舞臺,並且顯示出蘊藏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巨大力量,同時促使社會上的人們更深一步地認識和理解民主和科學理念。

五四精神的實質,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經過五四運動一場暴風雨式的群眾運動的沖刷,人們在短時間內思想上發生劇烈的震動。在群眾運動的衝擊震盪下,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甦了,開始煥發出青春的活力。這一時期,風雲際會,西方各種社會思潮蜂擁而至,廣為流傳,其中有胡適宣傳的實用主義,梁啟超、張東蓀宣傳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劉師復、黃凌霜等宣傳的克魯泡特金無政府主義,周作人宣傳的新村主義,王光祈宣傳的工讀主義,陳獨秀、李大釗宣傳的馬克思主義等。

其中,關於社會主義的爭論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爭論的焦點是中國的發展前途。經過論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人物堅定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信心。

這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不是拋棄了民主和科學的旗幟,而是在民主和科學的大旗下繼續奮鬥,並且賦予它們以新的更加完整的內容。這個新內容不是抹殺個性,而是把個性解放和社會改造這個大目標融合在一起;不是僅僅從接受自然和社會的科學知識層面理解科學,而是要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揭示事物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新文化運動的這個進步,也被納入了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內涵,並且成為五四精神本質的構成因素之一。

這種進步在中國當時的先進分子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正在學習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瞿秋白在五四運動後不久寫道:“從入北京到五四運動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際可以說絕對的斷絕。北京城裡新官僚‘民國’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厭世觀的哲學思想隨著我這三年研究哲學的程度而增高。”“五四運動陡然爆發,我於是捲入旋渦。孤寂的生活打破了。”我“抱著不可思議的‘熱烈’參與學生運動。我們處於社會生活之中,還只知道社會中了無名毒症,不知道怎麼醫治”。“有‘變’的要求,就突然爆發,暫且先與社會以一震驚的激刺”“趁著學生運動中社會心理的傾向,起翻天的巨浪,搖盪全中國。當時愛國運動的意義,絕不能望文生義的去解釋他。中國民族幾十年受剝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況味。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學生運動的引子,山東問題,本來就包括在這裡。工業先進國的現代問題是資本主義,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國主義,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於社會主義,就是這個原因。”

事情很清楚,經過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先進分子對民主和科學的認識,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切合實際了,《國際歌》中的幾句歌詞可以代表他們的這種理解和認識:“奴隸們起來,起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伴隨著民主和科學這股新潮,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的馬克思主義,也日益深入人心,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傳播。

很顯然,五四運動凝聚的五四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在全面理解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進行深刻分析,就可以發現,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渴望民族復興的情懷,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要踏上正確的民族復興之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改造中國、改造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五四精神的實質,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在五四運動發生後的百年中,留下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清晰軌跡。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五四精神的承繼者,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五四運動凝聚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才能逐步變為現實,五四精神的火炬才能始終高揚並薪火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不負人民重託,無愧歷史選擇,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承繼五四精神的總結,也是中國共產黨向全體中華兒女發出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開啟新百年奮鬥的召喚。我們今天在紀念五四運動百年之際,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五四精神的核心與實質,學習好、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沿著黨開闢和指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懈努力,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奮鬥。

作者:李玉琦(作者為中央團校特聘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攝影:李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