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用戶側裝機容量佔比 51.0%,南都電源裝機 203.8 MW位居首位

4月26日下午,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在杭州召開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發佈了《2019儲能產業應用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功率規模同比增長316%。來自電力系統、科研機構、系統集成商、設計院、投融資機構等領域400餘人參加了本次發佈會。

發佈會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主持。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陳永翀教授做《報告》主旨演講。

陳永翀表示,根據《報告》,截至2018年底,中國儲能市場累計裝機功率規模 31.2 GW (相比《2018 全球儲能應用產業研究報告》,未計入臺灣部分),同比增長 7.25%,項目總數345個。其中,抽水蓄能裝機功率規模29.99 GW,電化學儲能累積裝機功率1033.7 MW,佔比3.3%,位列第二位;熔鹽儲熱裝機功率 211.7 MW;壓縮空氣、飛輪儲能僅有少數示範項目。

“2018年,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穩步進行,基於光熱電站的熔鹽儲熱項目發展加速,化學儲能項目爆發式增長。” 陳永翀解釋。

陳永翀指出,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的統計,2018 年我國新增投運儲能項目共計2112.8 MW,108個儲能項目。其中,抽水蓄能裝機功率規模 1300 MW(2個),佔比 61.5%;熔鹽儲熱裝機功率規模 200 MW(3個),佔比 9.5%;電化學儲能裝機功率規模 612.8 MW(103個), 佔比 29%。

《報告》分析,2019/2021/2023 年預計是中國電化學儲能產業發展較為重要的時間拐點,預計到 2025 年,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功率規模約 28.6GW,以儲能工程項目作為計量,市場份額將達到 1287 億元,整個產業的市場規模具備萬億級市場潛力。

2018年是電化學儲能的分水嶺

劉勇認為,2018年是中國電化學儲能發展史的分水嶺。

一方面是因為電化學儲能累積裝機功率規模首次突破GW ,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化學儲能呈現爆發式增長,新增電化學儲能裝機功率規模高達612.8MW,對比2017年新增功率規模147.3MW,同比增長316%。

截至 2018 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累積裝機功率規模為 1033.7MW, 同比增長146%;中國電化學儲能市場累積裝機容量為 3103MWh,同比增長127%。

從技術路線來看,在裝機功率佔比方面,磷酸鐵鋰儲能技術佔比最高,高達57.8%,其次是鉛蓄電池(25.5%)、三元鋰電池(10.8%);在裝機容量佔比方面,鉛蓄電池佔比最高,高達51.7%,其次是磷酸鐵鋰(37.0%)、三元鋰電池(5.2%)。

從應用場景來看,在裝機功率佔比方面,集中式新能源 + 儲能、電源側調頻、電網側儲能、分佈式及微網、用戶側(工商業削峰填谷、需求側響應等)等 5 類應用場景裝機分佈比較平均,佔比分別為 18.5%、16.4%、24%、16.9%、24.6%;在裝機容量佔比方面,用戶側(工商業削峰填谷、需求側響應等)因高的小時率要求,容量裝機獨佔鰲頭,裝機規模高達 1583.0 MWh,佔比 51.0%。

從區域裝機 TOP10來看,在裝機功率排名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青海、河南、山西、廣東、西藏、內蒙古、河北、湖南、深圳,排 名第一位的江蘇裝機功率為 277.5 MW。

在裝機容量排名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蘇、青海、廣東、西藏、河南、河北、山西、深圳、湖南、甘肅, 排名第一位的江蘇裝機容量為 1540.3 MWh,是第二名青海省的 4 倍。

從企業裝機排名TOP10來看,在裝機功率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企業依次是南都電源、科陸電子、陽光電源、寧德時代、力神電池,排名第一位的南都電源裝機功率為 203.8 MW;裝機容量排名方面,排名前五位的企業依次是南都電源、科陸電子、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比亞迪,排名第一位的南都電源裝機容量為 1336.6 MWh。

推動儲能發展的五方面建議

《報告》預計2019 年預計投運儲能項目1.4-1.5 GW。

陳永翀解釋,新增項目主要來自電源側調頻(三北、廣東)、集中式可再生能源併網(甘肅、青海)、電網側儲能(江蘇 II 期、河南 II 期、湖南、甘肅、浙江 I 期)、分佈式及微網(華北、華東)。

為了更好地推動儲能產業的未來快速發展,《報告》提出了技術、安全、標準、市場、政策五個層面地多項建議。

首先,在技術層面,一是定製開發適用於儲能系統的核心裝備;二是定製開發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的不同小時率儲能產品;三是攻克新一代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易回收、無(或少)汙染新型儲能技術;四是攻克針對源網荷側全場景應用的電化學儲能系統集成技術;五是打造全國統一儲能雲平臺,促進源網荷儲友好互動。

其次,在安全層面,一是加強儲能核心裝備及電網適應性安全監測;二是推進儲能安全準則和標準體系建設;三是完善運維管理制度,健全運維標準;四是加強高效運檢裝備、消防裝備研發設計;五是建立合理的儲能電站退役機制,避免長服役週期下的不確定性安全風險。

再者,在標準層面,一是加強儲能技術統一規範、行政審批流程、併網規則、產品檢測認證等方面標準建設;二是加強儲能系統運輸、安裝、調試、運維方面的安全性標準建設;三是針對安全性、消防要求、環保、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開展

相關評價標準建設;四是探索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儲能電池產品規格設計標準、拆解規範,以利於後續拆解回收。

第四,在市場層面,一是積極推動源網荷側儲能發展,開展源網荷側儲能市場空間挖掘工作;二是積極探索適用不同應用場景的商業模式;三是開展儲能電站全生命週期收益評估研究工作,建立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收益模型;四是探索商業保險手段,輔助化解電化學儲能項目安全生產風險;五是探索合適的融資渠道及方式,提升儲能電站收益空間;六是適時佈局儲能電池回收產業,探索儲能產業全閉環產業鏈建設。

最後,在政策層面,一是明確儲能電站市場價值,賦予儲能電站所提供價值的合理收益;二是建立峰谷電價定期評估和調整機制;三是完善電源側調頻市場機制,包括電儲能參與調頻的主體地位、收益模式等;四是擴大儲能項目採購支持力度,鼓勵推出儲能項目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稅收減免或貸款優惠等;五是針對儲能電池回收,建立相應政策規範及合理的補貼引導機制;六是建立儲能電池信息管理和全壽命追蹤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