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街人愛織網

茅草街,南縣最南端的一個鄉鎮,原是洞庭湖水域,清代末期淤積成洲。因南洞庭湖水系、澧水和長江分支淞滋河、藕池河中西支與東洞庭湖交匯於此,過往船隻常泊舟上岸、停留歇息,當地民眾便搭設茅棚、開設店鋪,形成茅草街坊,便有茅草街之稱。

茅草街水網密佈,是典型的水韻之鄉。境內五條江河南北穿越,東有沱江、五七運河,中有南茅運河,西有藕池中支,南有松澧洪道。沱江、五七運河、藕池中支自北向南注入松澧洪道,南茅運河南取水松澧洪道、北洩藕池東支,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網體系。水多亦多水患,茅草街人便連年築堤,圍垸織網,抵禦水災。臨河臨湖之地築高堤大壩,垸內墾區設防汛小堤。

圍垸築堤,是一部墾殖文化史、一部抗洪救災史。南縣的築堤圍垸,大多是先圍小垸,再將小垸連成大垸;先圍裡垸,再向四周擴展外垸。由此,一個一個的小垸連通擴大,一層一層向外擴展,圍垸數量不斷增多,圍墾面積不斷擴大,最後形成能抵禦水患、穩產豐產的農墾大垸。包含茅草街鎮在內、轄南洲鎮、浪拔湖鎮、中魚口鎮、三仙湖鎮、茅草街鎮五個鄉鎮的育樂垸,是南縣五大垸中的最大垸。垸田海拔28米,堤壩海拔34至38米之間,堤高6至10米。垸內面積3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萬畝、內湖3.3萬畝,曾是74個原始小垸,經歷400年圍挽。現存的垸內小堤,便是當年圍垸築堤、抗禦水患、墾荒造田的歷史見證。

這個龐大的堤垸圍挽工程中有一處獨特建築,茅草街鎮主街道上的育樂門。育樂門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是育樂大垸最南端大堤上的一座攔水閘,三孔雙樓,連接茅草街鎮新老城區。因其除了抵禦外河漲水的防洪功能外,更是連接茅草街新老城區的交通要道,故叫“門”而不叫“閘”。 三扇攔水閘高懸育樂門南面,一旦外河水位暴漲,便放閘攔水。1996年的特大洪水,攔水閘將洪水牢牢擋在閘門之外,成功保護了垸內數十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一般年份,大多時段,河水不會漲至此門,門的主要作用是方便城區交通。立於育樂門內,感受新老城區。南面老城區,大多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陳舊建築,牆體多為灰白,沒有裝飾。北面新城區,馬路寬敞,車水馬龍,樓房林立,綠樹成蔭。新老城區的變化,映射著茅草街的交通發展、網格變化。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即便垸外水患頻發,但臨河臨港的老城區仍是主城區,雖城區不大,但水運發達,貨運繁忙。以陸運為主的年代,垸內水患無憂、交通便捷,新城區便逐漸取代老城區而成為主城區。

茅草街江河彙集,水系眾多。縱觀茅草街的發達水網,那是一幅渾然天成的水運交通圖。穿過育樂門外的老城區,來到茅草街曾經的輪船碼頭。站在碼頭廣場,面對淞澧洪道,水面寬闊,碧水連天。江面貨船不少,幾艘漁船停在曾經的客運碼頭,旁邊是幾艘大的貨輪。據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是水上黃金碼頭,東可到岳陽經洞庭湖入長江,西可入三湘四水,到常德坐船還能直抵長沙。臨江觀舟,遙想當年,水運鼎盛,船舶密佈,往來穿梭,那是何等壯觀。

距輪渡碼頭不遠的南茅運河正在重建茅草街船閘。這船閘是運河的引水起點,也是船舶進出南茅運河的通道。登船閘大堤極目遠眺,一汪碧水,波平浪靜,向北延伸。南茅運河是南縣人民的幸福河、精神河。1975年冬天,南縣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開挖出了這條被譽為全國第二大運河的南茅運河,縱貫南縣南北,延綿百里。運河開挖當年,資金缺乏、設備落後、天寒地凍,但南縣以每日八萬民眾上工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鬥志,戰嚴寒,斬荊棘,肩挑手扛,破湖斷水,築壩建閘,連續奮戰68個晝夜,將運河用一個冬天便開挖而成。後來,又修建了十一公里長的支河,潛渡沱江,進入大通湖垸,經五七運河與大通湖相通,形成了環繞育樂垸的“南引北洩,東排西濟”的排灌體系,溝通了淞澧洪道、常鯰航道和藕池河系的水運交通。

南茅運河是南縣的水運交通河,更是水利灌溉河。南茅運河連通著育樂大垸的溝渠電排,旱可灌,澇能排,垸內四十萬畝耕地水旱無憂,是全縣面積最大的水稻、水產、油菜、蔬菜、小龍蝦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這自然形成和人工修建相連相通的河渠水網,便是保證農業命脈的水利灌溉網,更是南縣地肥物豐的農業生產網。在茅草街還有一處正在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三仙湖水庫下壩泵站。三仙湖水庫是由原來的沱江在北面進水口和南面出水口建壩設閘而成,此下壩泵站建在南面的出水口大壩。曾經的沱江,是藕池東支的分支河,每年春夏梅雨季節,水位暴漲,水患頻發;秋冬枯水季節,河水枯竭,兩岸喊渴。沱江建壩為三仙湖水庫後,江水不再是夏澇冬旱、喜怒無常,而是溫順輕柔、水靜如鏡。北望沱江,兩岸芳草青青,江中水鳥淺翔,一派和諧景象。正在新建的下壩泵站,閘站一體,雙向抽排。江內水多時,裡向外排;江內水少時,外往裡抽,四時水位穩定,流域補水及時,水質持續改善。一江一春色,一壩一世界。下壩泵站的建設,又是茅草街水網水利工程的精品力作。

地因水而秀,人因水而靈。水網發達之地,亦是人傑地靈之處。茅草街的水網發達,帶來了人的發達。這裡,有南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回民村。回民村現聚居著130戶、620名回族同胞。該村1953年經當時的常德專員公署批准命名,往後多次行政區劃調整,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漫步回民村,水泥公路通組到戶,村舍成排成行,房前坪地開闊,屋後水杉成蔭。回漢村民日常服飾沒有區別,居住房屋亦無差異,就連這裡的“清真寺”也是一棟形如普遍民居、有著圍牆小院的兩層水泥磚瓦樓房。如果沒有專門介紹,分不出哪位村民是回民,哪棟房屋屬回民。村委委員宋萬軍是地地道道的回民,村裡的讀經禮拜大多由其組織。宋萬軍介紹,南縣回民原籍陝西,最早於光緒初年由常德遷入,往後有漢壽、桃源、益陽等周邊縣區的回族同胞前來投親聯姻,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回民聚居區。回民村的回民以王姓居多,佔60%左右,另有宋、李、剪三姓。140多年來,這裡的絕大部分回民一直保留著回族的宗教習俗和飲食禁食習慣,但與當地漢民已融為一體,相互通婚,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水網發達宜養魚。茅草街是全縣的重要水產品生產基地和稻蝦種養基地。全鎮7.2萬畝耕地,6萬畝稻田養蝦,宜蝦稻田均為蝦田。宋萬軍介紹,回民村的回民也愛蝦,在家回民大多是養蝦能手。他四年前養蝦,規模逐年擴大,第一年28畝,第二年60畝,第三年180畝,去年底又新增70畝,稻蝦規模擴大到260畝,現畝均年產值6000元以上,除去成本畝平純利3000來元。“稻田養蝦,有錢有地的可養,沒錢沒地也可養,還可合作共同養。”宋萬軍說稻田養蝦是門檻低、收益穩、生態好的富民產業。他第一年養蝦,家裡土地不夠,便是與一貧困戶合作,他出錢出技術,貧困戶出力出土地,養殖利潤按比例分成。目前,他的稻蝦基地聘請了4個固定工,收蝦旺季最多一天要聘27名臨時工,去年的工資支出達30多萬元。稻田養蝦,既給養蝦戶增加了農業收入,也給非養蝦戶增加了勞務收入。

如果說稻田養蝦是一張遍佈農村的稻蝦生產網,則蝦籠製作、蝦苗繁育、成蝦銷售、蝦料供應、稻蝦種養則是一張涉及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稻蝦產業網。茅草街的蝦籠製作遍佈城鄉、享譽全國。回民村的餘豔群,38歲,其丈夫為回民,全家3戶、13口人,分戶不分家。家裡一棟兩層樓的普通民房,門前一個鋼架遮雨棚,正門大廳堆滿了製作蝦籠的鐵絲、網片。旁邊小屋有一臺衝床,一位師傅正用鐵絲折制鐵框。雨棚內,兩位村婦忙著編織蝦籠。餘豔群介紹,她今年3月投資100萬元在家裡開辦起蝦籠加工廠,其夫姐在鎮上有個大的蝦籠製作企業和銷售門店。蝦籠製作,由加工廠負責制好鐵框、網片,再委託給農戶進行拼接縫合。蝦籠加工無需專門場地,可由農戶在自家生產,是不離土不離鄉的生產企業。製作一個蝦籠,農戶拼接縫合的務工費為二十七、八元,企業利潤十來元。開工一個多月以來,她家已生產蝦籠五千多個,效益穩定,供不應求。

離開餘豔輝家,我們沿著村級公路緩緩前行,村道兩旁全是蝦田,蝦田裡蝦民正在勞作。有駕著小船察看水質的,有站在船上投餵餌料的,還有在田埂岸邊巡看的。不遠處,一小船裝有發動機,蝦農站立船上,好生瀟灑,讓大家徒生羨慕。一處標有“勝強稻蝦基地16”的標牌旁,兩位老農在蝦田邊指指點點,三位蝦農在田中推著裝有蝦籠的小船正在投放蝦籠。我們停下車來,與老農交流。老農告訴我們,勝強基地是當地的最大稻蝦戶,面積四千多畝。基地實行育養分區,七百畝蝦田專育蝦苗,其他蝦田專養成蝦。蝦苗繁育區今年已產蝦苗3萬餘斤,這丘蝦田4月2日投苗,已有20多天,現可起捕成蝦,今天是今年第一天投放蝦籠起捕成蝦。成蝦起捕捕大留下,一直可捕到六月中旬。去年勝強基地的小龍蝦養殖最高畝產800餘斤,平均畝產300斤左右。

看到蝦田斜對面房屋前的鋼架棚下一農婦正在編織蝦籠,我們便走了過去。村婦姓郭,患甲狀腺;丈夫老李患心靜脈倒衰、心臟病,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夫妻倆體質較差,不能從事較重體力勞動。編織蝦籠,是鎮漁業隊一蝦籠加工廠的合作農戶。加工企業負責提供編織原料,郭大嫂和丈夫在家編織蝦籠,企業一週一回收,按件付費。郭大嫂的座椅裝有四個滾輪,編織蝦籠時可來回移動,便於織網拼縫。她還告訴我們,蝦籠編織不要本錢,不受學歷、年齡、性別限制,也沒有場地要求,只要有一個開闊地坪就行。她和丈夫多的時候可一天編織十一、二個,少的時候只有四、五個,在家打工,收入穩定,沒有賒賬。村裡編得多的,一人一天可編十多個,一天能賺兩、三百塊。

說起蝦籠製作,洞庭蝦籠製造公司的李躍平非常自豪。他的公司成立於2014年5月,現有員工300餘人,其中貧困戶勞動力120人。員工編織蝦籠不來企業,在家就行,多勞多得,月工資多的四千元以上,且家庭工作兩不誤,是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的“就業扶貧車間”。李躍平介紹,為了提高蝦籠製作的效益和質量,他發明了蝦籠骨架浸塑機、調直切割機、蝦籠骨架碰焊機、折四角內彎機、折框機等八項專利,基本實現蝦籠骨架加工機械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蝦籠質量。茅草街鎮的蝦籠、漁網製造企業數量多、產量大、質量高,在全國很有名氣。只要是茅草街的蝦籠、漁網,價格賣得好高、賣得好,現在每天有全國各地訂貨商在此等著發貨。全鎮一百多家蝦籠企業,從業勞動力一萬多人,上半年製作蝦籠,下半年生產漁網,年產值近20億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出口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蝦籠、漁網製作正在崛起成為茅草街鎮的“富民強鎮”產業。鎮黨委書記莊立輝介紹,鎮里正在打造“茅草街蝦籠”“茅草街漁具”區域公用品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增強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茅草街,一個水上漂來的街坊,一座從湖灘中圍出的大垸,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紮根這裡的勤勞人們。茅草街人,從圍垸築堤到開拓水運,從完善水利到做大農業,從稻蝦種養到稻蝦產業,祖祖輩輩、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無時無刻不在編織著屬於他們的奮鬥網、發展網、幸福網。

(作者:武深樹,湖南省畜牧水產局辦公室主任,現掛職南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寫於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天氣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