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這個月月初,《調音師》在大陸上映。

這部改編自2010年的法國短片上映後,豆瓣評分躍至8.3分,IMBD8.6分,電影投資僅450萬美元,全球票房已經超過了4000萬,更是被譽為2018年最佳懸疑片。(《調音師》於2018年10月在印度本土上映)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雖然是對法國短片的改編,但是節奏很好。從原作的14分鐘到現在的139分鐘,在保留故事結構不變的情況下,角色形象和性格得到了相當高的豐富,電影內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延展.

為了保留短片的風格和特點,製作方特地請到了原作的導演奧利維耶·特雷內擔任這部電影製作團隊的指導。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獨特的敘事手法,閃回和倒敘的情節,數不勝數的反轉,再加上大量的暗示和隱喻,《調音師》不可謂不是一部堪稱完美的改編。

這一切都很好,優秀的原作和同樣優秀的改編,給我們帶來了複雜又燒腦的狂歡。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直到我聽見有人說:印度電影太好看了,比國產電影牛逼多了。

他當然在談論這部《調音師》,他說:這電影,多懸疑!而且也沒有尬舞,這就是印度電影審美的一次巨大的進步啊!

......

精闢!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印度電影走進了中國觀眾的視野。它們動輒幾億票房,豆瓣、IMBD八點幾的評分,觀眾一邊大飽眼福一邊稱讚:印度電影實在是太好看了!

我們總能看見這樣的言論: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尬舞片”


在討論印度電影中的尬舞之前,我們看一看近年來比較優秀的印度電影的時長——

《三傻大鬧寶萊塢》171分鐘;《摔跤吧!爸爸》161分鐘;《小蘿莉的猴神大叔》159分鐘。

事實上,上述的三部電影在引進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有刪減的,這也就意味著原片更長,這些電影也不是個例,而是印度的大部分電影,都是這麼個情況。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為什麼印度電影這麼長?

對於很多印度平民來說,在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難得的消遣,既然好不容易看一次電影,那為什麼不看最長的打發時間?

懸疑片《誤殺瞞天記》中有一個梗,來形容印度人民的消遣非常合適:2號去聽經,然後住旅店,3號去餐廳,然後看電影。

對於電影製作方來說,既要保留電影原本的節奏和故事結構,又要儘可能地延展電影的時長,以滿足觀眾的需求。

怎麼辦呢?那我給您跳個舞吧!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就這樣,為了迎合印度觀眾口味的需求,在電影裡添加舞蹈成為了印度電影常見的套路,也一直沿用到現在。

那麼《調音師》裡為什麼沒有尬舞的環節呢?

怎麼沒有,電影裡動不動就給你唱個歌兒,彈個曲兒,這就是“尬舞”在印度電影裡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了。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寶萊塢

好萊塢位於美國洛杉磯市,英文名Hollywood,寶萊塢位於印度孟買,英文名Bollywood。

好萊塢,寶萊塢,傻傻分不清楚。

雖然好萊塢往往被作為工業電影的代名詞,但還是要被寶萊塢壓一頭。

因為寶萊塢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每年出產的電影總量在800-1000部,我們熟悉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還有這部《調音師》,都是寶萊塢出品。

或者說你知道的所有印度片,基本上都是寶萊塢出品。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既然寶萊塢每年出品了這麼多部電影,那為什麼我們熟悉的來來回回也不過是這幾部?

因為爛片你根本不知道。

寶萊塢每年出品的幾百部上千部的電影裡,絕大部分是爛片,一方面我國根本沒必要引進這些又臭又長的電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就算引進了,也不會有人去看,完全是浪費影院資源。

所以說我們熟悉的那幾部印度電影,只能用一枝獨秀來形容。

在豆瓣裡,分類找印度電影,評分區間設置在0-5分,你會看到很多你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大部分都是“評分人數不足”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為什麼評分人數不足?因為爛得都沒人看。

就這些豆瓣收錄的印度電影,已經是寶萊塢出品的所有電影裡”鶴立雞群“般的存在了,那些沒被收錄的電影,只會更爛。

就好像我們都看過《環太平洋》,但是又有幾個人聽說過美國還有一部電影叫《環大西洋》呢?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爛片折磨著全世界人民,我國並不是個例。

所以說對於印度電影,我們只看得見佳作,而爛片只有印度人民知道。可對於我大天朝來說,畢志飛導演和郭敬明導演都是在眼前晃悠的,這也就造成了印度爛片比國內少,印度電影比我國更優秀的假象。


傷痕電影

當然,只通過寶萊塢出品的爛片來評價印度電影是片面的,那我們不妨來看看我們熟悉的那些優秀的印度電影——

《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反映的是女性權利;《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講述的兒童和宗教;《起跑線》展現的是教育亂象。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看到了嗎?除了有《巴霍巴利王》這個系列的歷史傳記電影,以及少有的類似於《調音師》這種完成度較高的商業片,印度電影大部分都是在反映社會問題。

女性地位、教育制度、宗教民族衝突,這都是印度電影的標籤,但是在其他題材上,印度電影沒有什麼優秀的作品。

我們其實也有相當多這樣反映社會、反思歷史的優秀電影,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支——傷痕電影

傷痕電影的大致定義,是通過電影這一藝術類型,將民族或是時代的傷疤揭開以示觀眾。

在這個題材上,張藝謀導演就極具代表性,他早期的電影譬如《活著》等等,都是傷痕電影的代表作。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與現在的印度電影一樣,在90年代我國也唯有傷痕電影這一類型一枝獨秀,其他類型的電影良莠不齊。

為什麼?

因為在當時的環境,根本支持不了各電影類型百花齊放,唯有傷痕電影最容易找到出路,打開電影市場。

當然了,將近年以來印度電影歸類於傷痕電影肯定是牽強的。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寶萊塢在科幻電影、動作電影、動畫電影等題材還是相當空白,正如90年代的國產電影市場。

那麼問題又來了,同樣是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為什麼印度電影比國產電影更好看?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

同樣是關於兒童的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豆瓣評分8.5,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豆瓣評分8.4,雖說評分相差無幾,但是我身邊絕大多數人都說《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更好看。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這0.1分差在哪?

演員表現嗎?敘事手法嗎?故事內核嗎?

都不是。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卻有觀眾的接受程度之別。

一般來說,最讓大眾接受的往往是喜劇,或者是溫情感人的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就屬於後者。

但是《親愛的》的感情基調太悲涼了,電影的氣氛也相當低沉,即便在情緒爆發之後,觀眾面對的依舊是一個悲涼的結局,不似猴神大叔的皆大歡喜。

觀眾更容易接受的,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種溫情的電影。所以在觀眾看來,《親愛的》就顯得沒那麼好看了。

而且印度電影這樣的電影比比皆是: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去展現沉重陰暗的社會話題。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但我們能就此否定《親愛的》的藝術價值,並斷言它就是不如《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嗎?

顯然不能。

相比於印度,我大天朝不僅能拍反應社會現象的《我不是藥神》,還能拍出《流浪地球》這種工業科幻電影,以及《影》、《紅海行動》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商業片。

《調音師》: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


在這一點上,國產電影是遠遠領先印度電影的。

我們早就過了揭開傷疤給人看的時代。

《調音師》的出現,再一次證明了印度在拋開女性和宗教這些標籤之後,依舊能拍出完成度極高的類型片。這對於印度,或者說對於全世界影迷來說,是一個響亮的信號,也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但這並不代表印度電影已經碾壓國產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