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不可言說

感恩,不可言說

兒子還不到10歲,他媽媽就經常指責他不懂感恩,不體貼父母,總說著別家小孩懂事或她自己小時候常幫著幹活之類的。她小時候如何懂事我是沒親見過,身邊現實中見到別的小孩懂得如何感恩的貌似也不多,特別是想到我自已就臉上發燙,我知道一點感恩的時候差不多長鬍子了,10歲左右我還是玩泥巴傻乎乎,啥也不知道,我只覺得還不如現在的孩子,所以每次我都不敢吱聲---心裡有愧啊!

我只覺得我們這一代農村娃貌似從小比現在小孩懂事僅只是因為環境所逼在較小的年紀不得不幫忙做點農活而已,未必是因多懂事體貼家長,若是上升到倫理高度來對比評判現在孩子,那真是一種‘不可承受之重’。記得有一次電視上播著 “最美孝心少年” 的節目,兒子說他不喜歡當最美孝心少年,我問:為什麼呢?他說那些都是爸爸媽媽生病或殘疾的……孩子自有他們自已的判斷和表達標準。若父母真的身陷那種境地,他們也未必都不如電視上的孩子吧。

我父親三十七歲才結婚,等我們兄弟長到能幹活的歲數了,他也年近60了,他本來身體不好,瘦弱,年輕時是教書先生,文革後卻當了農民,體力又不好,做點農事十分吃力,又缺農資,買不起化肥,全靠肩挑手扛農家肥,跟其它農戶對比起來,不管是旱地的菜畦還是水田的田埂,都是做得將將就就的,作物也長得很不好,就象他那瘦弱樣。照常理,五六十歲對體質正常的農村老人來說幹一般的農活還是不成問題的,但對父親來說已經很費勁。那是個普遍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父親幾乎一個勞力養一家五口人,是很不容易的!我現在還常能感受到父親勞累的身影,挑東西駝著背,上山路時卯著勁緩慢移動的腳步,但他除了每日勞作不曾指望我們兄弟感恩體諒。

現在想起來,若是按常理,父親在五十幾歲,我們兄弟長大成人後就該讓父親休養生息了,可是我們當時完全沒這個時間概念,父親也是一直都這樣勞作著,我們眼裡似乎永遠是順理成章的,從沒想過什麼時候該讓他歇息。一直以來課餘假期幫父親做農活雖也未曾如何牴觸,但是總是想著偷懶,和父親一起去做農活經常是傍晚很遲才收工,我心裡就不舒服,當然更談不上感恩體貼,這種情緒差不多持續到二十幾歲了,想來羞愧難當!直到有一年秋收的時節,我和父親各挑著一擔稻穀回家,我走得快,到家後我折返回去接父親,當我從父親壓彎的背上接下擔子,我深深感到了他的衰弱和我的責任!

對於鄉村的農民,歷來就沒有“退休”這一概念,大多的人只要能動著就都在地裡扒著,直到走不動。等子女明白了該接過擔子的時候,太多父母已經是老得不行了,很少父母能理直氣壯地對成年的子女說:接下來我不幹了,該你們幹了!

如今我也為人父親了,雖然也無時不刻想著退休不幹活由孩子供養著,但設身處地想想,我應該也不至於會在某個歲數撂下挑子或要求子女如何感恩體貼,只求平安快樂地相處,他們慢慢長大,我們慢慢變老罷。父親應該也是這麼想的,即使我們沒有感恩與體諒他,他還是不願偷懶,也無法偷懶!

時間總是不緊不慢地流淌,人也是慢慢地朽去,不知不覺,當我們長到知道珍惜的年歲,已經做了不少傻事。人世間有那麼多的遺憾大多是因為很多道理是需要靠時間去體悟的,苦口婆心效果總是微乎其微,但我相信子女們對父母的愛都不會無動於衷,都有明白的那一天,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從今天開始善待父母,善待自已,也體諒幼小的子女。

高世麟(2015.12)本文發表於《海峽時報》(總第131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