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航天日看中國航天未來發展、新動向

从航天日看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新动向

2019 年

中國航天日

合作共贏

逐夢航天

4月23日-25日

中國航天大會

開展了多場專業論壇和主題研討會

透露了不少中國航天發展的新動向

聽專家從以下三方面

深空探測

國際合作

商業航天

全面解讀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

从航天日看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新动向

深空探測

從月球邁向小行星

月球和深空探測對探索太空奧秘、拓展人類生存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是當前和未來航天領域的發展重點之一。

目前,我國已圓滿完成包括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在內的5次月球探測任務。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實現人類月球背面軟著陸,創造了歷史。

即將實施的嫦娥五號任務將實現我國航天活動的4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和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根據近期國家航天局透露的信息,我國

正在規劃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嫦娥六號任務的主要任務目標是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部分組成。軌道器完成地月轉移、環月飛行和月地轉移,著陸器和上升器從環月軌道降落至月面並完成樣品採集,上升器攜帶採集到的樣品從月面送至環月軌道並轉移至返回器,返回器隨軌道器負責將採集到的月壤樣品帶回地球。據中法兩國今年3月簽署的月球探索計劃意向書顯示,嫦娥六號任務預計在2023~2024年實施。

中國深空探測規劃中的小行星探測任務已經確定,即通過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將採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將攜帶科學載荷,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後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並採集小行星樣品後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上述過程完成後,小行星探測器經地球、火星借力,經歷約7年時間飛行到達小行星帶,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該探測器配置相關科學載荷,以飛越、伴飛、附著、採樣返回等方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遙感探測、就位探測和採樣返回。

根據載人航天工程官網發佈的信息,我國空間站今明兩年的主要任務是全力以赴準備長征五號B型運載火箭的首飛,以及空間站核心艙的發射任務。

根據計劃部署,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具備支持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的空間科學研究、技術驗證和空間應用的獨特優勢。

根據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的信息顯示,我國已經啟動第三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衛星需求論證工作。預計到2035 年,風雲五號衛星系列將全面替代和擴展目前在役的風雲三號衛星系列,形成全要素、高精度、高穩定性的新型低軌氣象衛星體系。

另外,2019年我國還計劃發射高分七號、北斗導航、中巴地球資源04A星等重大工程任務,將實施天琴一號等空間科學衛星發射。

國際合作

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和項目

2018年,中國航天國際合作活動眾多,其中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搭載由意大利空間局研製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由中法雙方研製的海洋輻射計和波譜儀工作良好。

尤其是在嫦娥四號任務中,面向全球徵集科學載荷,在我國探月工程中首次搭載4臺國際合作載荷,這些載荷伴隨著嫦娥四號飛向月球,世界各國科學家攜手探索宇宙奧秘,取得豐碩成果。

根據國家航天局官網信息顯示,我國計劃利用嫦娥六號任務,在以採樣返回為主任務的同時,探索更多國際合作模式和項目,以達到提升水平、共享成果、合作共贏的目標,為空間探測創造平臺,為科學探索貢獻智慧。

目前,《嫦娥六號任務國際載荷搭載合作機遇公告》已經發布,搭載項目在嫦娥六號探測器、軌道器或著陸器上實施。項目形式可以是需要軌道器/著陸器提供支持的設備,也可以是獨立運行的探測儀器。

在小行星探測任務中,國家航天局向國內外公開徵集科學載荷和搭載項目方案,提供小行星探測任務搭載機會。小行星探測任務徵集66.3公斤、8種科學載荷,包括中視場彩色相機、熱輻射光譜儀、可見紅外成像光譜儀、多光譜相機、探測雷達、磁強計、帶電粒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塵埃分析儀。同時,小行星探測任務還預留了200公斤運載能力用於搭載。

4月23日,為進一步發揮空間站“國家級太空實驗室”的引領作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了《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項目徵集公告》,號召社會各界踴躍報名參加實驗項目徵集活動。

商業航天

鼓勵企業健康有序開展活動

商業航天是國內外航天發展的熱點領域,涉及商業火箭、商業衛星、商業測控等多個領域。

根據2019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信息,國家航天局近期將發佈《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等一系列國家頂層航天發展規劃,規範商業運載火箭科研生產、試驗和發射等工作。

根據會議信息,後續將重點圍繞“鼓勵、合作、規範、立法”等開展工作。

  • 積極鼓勵商業航天發展,大力支持商業企業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健康有序開展科研、生產、試驗和運營活動,歡迎商業企業參與民用航天科研項目;

  • 積極

    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完善政府採購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創新政府服務模式,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相關航天活動,探索建設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發射場;

  • 積極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頂層設計和管理作用,規範商業航天有序發展;

  • 面對目前商業航天活動活躍、參與單位眾多的情況,積極制定有關政策,並推動航天法的編制工作。目前,航天法已經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力爭在未來3~5年出臺。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仰望星空,我們有更多的夢想和期待,中國航天必將書寫新的篇章。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