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禾穀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小麥赤黴病最主要的致病種,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是禾穀鐮孢菌產生的一種主要毒素,DON毒素對動植物以及人類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動物誤食含有毒素的穀物或飼料後,會出現急慢性中毒現象。

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甲氧基丙稀酸酯類殺菌劑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廣應用的一類藥劑,其可以抑制線粒體電子傳遞,破壞病菌能量合成。作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代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均可防治小麥白粉病。

坊間流傳: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會刺激禾穀鐮孢菌(引發小麥赤黴素病菌)產生更多DON毒素,這是事實?我們來看看科研界的研究成果!

25%嘧菌酯SC處理後籽粒中DON毒素含量高於清水對照處理

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附表1 先噴藥後接菌條件下不同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

宋玉立團隊(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部華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於2018年在《植物保護》上發表了《不同殺菌劑防治小麥赤黴病及減少籽粒中DON毒素積累的效果》,他們使用‘金地828’(高感小麥赤黴病)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黃莊鎮進行試驗,其結果表明先噴藥後接種禾穀鐮孢菌條件下25%嘧菌酯SC處理後籽粒中DON毒素含量(26.24 mg/kg)高於清水對照處理(21.42 mg/kg),而接種禾穀鐮孢菌後1天噴藥條件下25%嘧菌酯SC處理後籽粒中DON毒素含量(25.66 mg/kg)同樣高於清水對照處理(21.42 mg/kg)(附表1;附表2),該項研究結果與周明國團隊2009年發表在《Phytopathology》上的《Quantification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in Harvested Grain b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Assess Efficacies of Fungicides on Fusarium Head Blight, Deoxynivalenol Contamination,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結果一致。

吡唑醚菌酯對小麥赤黴病病原菌的敏感度相對較弱

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附表2 接菌後1天噴藥條件下不同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效果

黃金光團隊(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山東省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控重點實驗室)於2018年在《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表了《吡唑醚菌酯與10種殺菌劑混配對小麥赤黴病菌的毒力測定及增效研究》,其試驗所用禾穀鐮孢菌菌種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提供。已知毒力迴歸方程斜率與供試殺菌劑對病原菌的敏感程度成正比,其研究結果表明吡唑醚菌酯(毒力迴歸方程中的斜率僅為1.02)對小麥赤黴病病原菌的敏感度相對較弱(附表3),這也就意味著以吡唑醚菌酯為代表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病原菌的敏感度相對較弱。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整體相對較低

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附表3 11種殺菌劑對禾穀鐮孢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楊敬輝團隊(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於2016年在《農學學報》上發表了《小麥赤黴病菌對多菌靈和不同殺菌劑敏感性的相關分析》,該研究分別以對多菌靈敏感小麥赤黴病菌菌株1-5(S)和抗多菌靈小麥赤黴病菌菌株1-1(R)為靶標,比較不同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菌的毒力。從EC50來看,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嘧菌酯、唑胺菌酯、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對小麥赤黴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活性整體相對較低(附表4)。

綜上所述,防治小麥赤黴病的時候,不提倡使用甲氧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如肟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同時嘧菌酯有增毒素的風險。

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附表4 不同殺菌劑對小麥赤黴病菌的室內毒力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團隊於2018年曾發出警告:在小麥抽穗後,不應使用刺激鐮刀菌產毒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019年第11期植物病蟲情報預測:小麥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黃淮北部麥區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流行;發生面積約1.5億畝,需預防控制面積約2.5億畝次。初次藥劑預防適期為小麥揚花初期。其中,長江中下游為4月上中旬,江淮、黃淮南部為4月中下旬;黃淮北部和華北南部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北大部為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嘧菌酯增加農產品毒素?來看看科研界專家怎麼說

小麥白粉病總體中等發生,江蘇沿淮、淮北和沿海局部、河南中北部及甘肅南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9,000萬畝。發生盛期,江漢和江淮麥區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黃淮麥區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華北和西北麥區為5月份。

由於這兩種病害發生時期有所重疊,外加小麥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黃淮北部麥區偏重流行,其他麥區中等流行,兩種小麥病害同時防治時需要注意:穗期防治白粉病不宜選用甲氧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