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權:楊梅樹成了“搖錢樹”

◆通訊員張順富

巧家縣老店鎮治樂村一批農戶轉變傳統思維,積極加入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楊梅特色產業,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有穩定收益保障,從而助推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經濟。

家住治樂村的徐正權,對家鄉的自然地貌很熟悉。他最喜愛採摘山裡的野果,對治樂村一帶的野果情有獨鍾,尤其是最喜歡吃野楊梅。

10年前,年近40歲的徐正權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本地能生長野楊梅,何不試種其它品質更優良的品種。於是,他前往昆明市富民縣學習技術,並帶回16株富民楊梅苗開始了他的“楊梅夢”。

在徐正權的精細管理下,楊梅樹3年就掛果了,2018年已進入了盛果期,最好的一株能採摘到100公斤,最少的一株也有50多公斤。每公斤市場價在20—40元。今年,徐正權的楊梅種植已有10畝,收入可觀。

在徐正權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種植楊梅樹。楊梅苗易於栽培,經濟壽命長,生產成本低,因此被當地人們譽為“搖錢樹”。

為促進治樂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助推脫貧攻堅,2018年7月,該村成立了巧家縣東清桃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規劃種植楊梅1000畝以上,項目總投資約378.2萬元,社員增加到306戶,覆蓋治樂村、紅土村、大巖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00戶1195人。

“治樂村堅持樹龍頭、建機制、強管理,大力推行‘特色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按照實現良種良法、高度組織化和集約化模式、合作社+村集體+農戶,‘三個全覆蓋’的要求,強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走組織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路子,做大做強產業文章,支撐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老店鎮鎮長李熱奎滿懷信心地介紹。

目前,在昭巧二級路治樂路段(齊頭巖隧道)上下兩面山,當地居民正熱火朝天地種植楊梅苗。

“楊梅苗種植後第3年或第4年開始掛果,畝產值可達2萬元以上;掛果率逐年增加,10年後畝產值可增加到5萬元以上。”老店鎮治樂村村主任徐正華高興地說。

據悉,老店鎮治樂村千畝楊梅產業已於2019年2月開始實施。該項目將打造集休閒觀光、入園採摘、現場銷售、後期深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果園,成為2019年老店鎮治樂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出列的一項重點支柱產業。項目實施後,參與的建檔立卡戶每年每戶固定收益300元左右,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在專業合作社務工勞務收入戶均達3000元以上,實現雙重收益。

據介紹,預計到2022年,所種植的1000畝楊梅,每畝預計收益1.5萬元,合計總收入1500萬元。2019年至2022年,專業合作社按照投入的扶貧產業資金300萬元的4%作為固定收益支付村集體和3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文章來自《昭通日報》2019年04月21日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