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化學家、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著有《化學重要史實》

袁翰青(1905.9.7-1994.3.2),出生於江蘇通州。有機化學家、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

袁翰青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袁翰青長期從事有機化學研究、中國化學史研究以及科技情報研究的領導和組織工作。1932年首先發現聯苯衍生物的變旋作用。著有《化學重要史實》、《中國化學史論文集》。

他是著名的化學家、化學史家和化學教育家,著有《化學重要史實》

1905年9月7日,袁翰青出生於江蘇省通州(今南通市)的一個職員家庭中。父親袁助之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才。因此,袁翰青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南通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完成學業後,隨即就讀於著名的南通師範學校。

1925年,以優秀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化學系錄取。

1929,大學畢業時,被公派到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大學。在學習期間,袁翰青通過研究,發現了聯苯衍生物的變旋作用,對立體化學和異構現象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貢獻。

1932,年獲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1925-1929年,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29-1932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底,袁翰青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心,回到國內,被聘為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講授有機化學、化學文獻、高等無機化學等課程,並繼續進行有機化合物變旋作用的研究,這是他在國外研究工作的延續。

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江南淪陷,中央大學等高校和一些科研機構紛紛內遷四川和雲南。為了發展我國西北部地區的科學和教育,袁翰青沒有隨校遷往西南,而是於1939年離開南京去了大西北的甘肅省蘭州市,擔任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針對當時西北地區教育情況,他在館內設立了實驗室,供當地中學生做實驗,使學生聯繫實際學習書本知識,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1944年,袁翰青在蘭州參加民主科學座談會(九三學社的前身)。

1939年,來到大西北的蘭州市,擔任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針對當時西北地區教育落後的情況,他在科學館內創建了實驗室,供當地中學生做實驗,使學生們能夠聯繫實際地學習書本知識,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起了重要作用。

1944年,袁翰青在蘭州參加民主科學座談會(九三學社的前身),是科技界知識分子為發揚民主和振興科技事業而成立的組織。

1944年,袁翰青在蘭州參加民主科學座談會(九三學社的前身),是科技界知識分子為發揚民主和振興科技事業而成立的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發展新中國科學知識普及工作,任命袁翰青擔任文化部科學普及局局長。

1952年,中國高等教育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需要一整套理工科教材,袁翰青又調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負責組織編寫和出版這套教材,對提高教學質量起了重要作用。

1955年,他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秘書長,在蘭州負責籌建分院。同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6年,為了發展科技情報事業的需要,袁翰青調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的短短七年內,由於工作需要,袁翰青先後四次調動工作,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總是愉快地服從,並盡力做出成績。

1980-1988年,他在《化學教育》雜誌上介紹了26位世界著名化學家,如拉瓦錫(A.L.Lavoisier)、道爾頓(J.Dalton)、門捷列夫(Д.И.Менделеев)等。他以翔實的史料敘述了這些化學家的生平、成就以及在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中所描寫的科學家的崇高理想、堅韌的毅力以及為科學事業的犧牲精神和創新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袁翰青和應禮文合編的《化學重要史實》是為化學教師和青年學生編寫的化學史料,這本書寓教育於科學發展史中,不但傳授了科學知識,還對於讀者理解基本知識、擴大視野,以及對青年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起了積極的作用。此書於出版當年(1989年)就獲得首屆全國科技史優秀圖書榮譽獎。

1983年,給母校南通師範學校寫信:"母校對我青年時代的教育,是我一生從事科學事業的良好基礎,為表示對母校及南通市教育的一點資助,特將本人近年來微薄的積蓄人民幣五千元寄上,希望母校將贈款的年息購買工具書,贈送南通市的小學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為此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袁老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後來人一定要踏著前一代人開闢的道路,為發展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畢生力量。"

1994年3月2日於北京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