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周國平曾說:“一個人一生要有兩個朋友:一個是自己,即更高的自我;二是大師或好書。”關於好書,可能每個人的定義會略有不同。在我看來,好書是那些能叩動心靈、引人思索又鼓舞人向上成長的書籍。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英國著名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擺渡人》系列就是這樣的“好書”。一口氣看完這套書,不僅被書中的精彩故事情節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聯結深深吸引,同時也為作者的巧妙隱喻所深深折服。一個虛構的故事中蘊含著如此多現實生活的隱喻,而恰恰這些隱喻又是這麼貼近現實、直指人心。也難怪它被稱之為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心靈治癒小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書中的那些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隱喻一:荒原-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基於自身經驗的主動建構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建構主義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事物的理解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而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的經驗、認知、想法去理解這些事物,最終不同的理解造就了不一樣的世界。

在小說中,人死去之後的靈魂要到達最後安息的“家”,中間必須經過一個“荒原”。這個荒原是靈魂心像的投射,每個靈魂的荒原景象都是不同的。而荒原上的天氣也實時反映靈魂的內心情緒狀態,當靈魂心情愉悅時,荒原便晴空萬里;當靈魂內心陰鬱時,荒原便烏雲密佈;當靈魂憤怒時,荒原便狂風肆虐……

我們現實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看到同樣的半杯水,有人心生喜悅:“哇,還有半杯水”;有人則長吁短嘆:“哎,只有半杯水了”。境隨心轉,面對同樣的事物,同處一樣的環境,各人的感知卻可以是天差地別。

所以,你是什麼樣的,你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抱怨環境,不如改變自身。

隱喻二:惡鬼-負能量,只有你去關注它們的時候,它們才能給你造成傷害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每個靈魂的荒原上都有惡鬼的存在,每一個靈魂對於惡鬼來說都是一頓美餐。這些惡鬼會想法設法地吸引靈魂的注意,當靈魂一不小心被吸引,去關注惡鬼的的時候,惡鬼就會將靈魂拖走,而這個靈魂也就成了它們中的一員:一隻新的惡鬼。但是,當靈魂不去看它們的時候,即使惡鬼在旁邊盤旋、肆虐,也無法傷害靈魂。

惡鬼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負能量,只有當我們關注它們的時候,它們才會對我們產生作用。我們給予越多的注意力,所受的影響就越深,負能量因此也得到更多的“養分”,我們就會深陷負能量的泥淖不可自拔,並且最後可能我們自己就成了一個負能量的散播源。

“正念練習”是一種很有效地應對“惡鬼”的方式。正念是一種通過有意的注意和對事物不做評價的方式而產生的一種覺察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你正在做什麼,就切實地去感覺你正在做的動作。你在呼吸,你就去感覺你的一呼一吸;你在吃飯,你就去聞食物的味道、品嚐味道、咀嚼食物;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本身,也就是“活在當下”。當你能這樣做的時候,就不會再被“惡鬼”所吸引,它們也就對你無從下手了。

隱喻三:擺渡人-人生嚮導,是人就會有自己的缺點和侷限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小說中的擺渡人負責在荒原上一路引導靈魂到達分界線,保護靈魂的安全,不被惡鬼拖走。看書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作者對於這個擺渡人的設定沒有那麼“神”呢?後來才發現這正是作者的巧妙之處,為的就是破除“萬能神”的神話。

擺渡人在荒原上除了不會被惡鬼殺死和比靈魂多一些對荒原的瞭解之外,他們的所知所能也很有限,送靈魂到分界線之後,他們就必須返回接引下一個靈魂。一路上,擺渡人會盡自己所能保護靈魂,但是仍有靈魂會被惡鬼拖走。

在現實中,擺渡人可以是很多角色,比如我們的父母、一個知心朋友、能給予我們人生指引的師者尊長、心理諮詢師……他們會在我們深陷迷途的時候伸手拉我們一把,會在我們灰暗艱難的時候陪我們走過一段旅程。儘管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們無所不能,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是人,不是神。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給予我們無微不至地照顧,滿足我們的一切需求,所以我們會覺得父母是無所不能的,是一個完美的神。可能很多人成年後仍然對父母帶著這樣的認知和需求,所以有人會埋怨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實是父母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會犯錯,是人就會有缺點和侷限。當我們從“人”的層面去與父母相遇的時候,我們對父母就會多更多的理解,打破“完美的神”的幻象,自我也就能生出更多的勇氣。

與父母的關係也會投射到我們的人際關係上,所以如果破除不了“完美的神”的幻象,勢必會給人際關係帶來挫折。對於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擺渡人”,我們除了感恩,更要尊重他們作為“人”的存在。

隱喻四:審判官-命運,面對命運,改變可以改變的部分,接納不能改變的部分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在《擺渡人3:無境之愛》中,因為迪倫和擺渡人崔斯坦穿過荒原的帷幕重回現實世界,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卻打破了荒原的平衡。審判官因此帶走了迪倫父母的靈魂以維持原有的平衡。迪倫知道後,要求審判官放回自己的父母,自己和崔斯坦願意重回荒原。但是,迪倫和崔斯坦必須自己去荒原中找到父母的靈魂才能使他們重回人間。也就是說,重回荒原的選擇一旦做出,極有可能既找不回父母的靈魂,自己也將和崔斯坦面臨永別的境地。

面對命運給出的選擇,對父母的愛讓迪倫毅然選擇了重回荒原,歷盡千辛萬苦找到父母的靈魂並將他們送回現實世界後。迪倫、崔斯坦、蘇珊娜、傑克四人到了分界線,擺渡人不能過分界線,然而這一次他們居然過去了。審判官被他們的真情所打動,小小地開了個後門。一個小團圓的結局。

面對審判官的決定,迪倫和崔斯坦只能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部分:用自己的死換父母的生;當然不能改變的部分是:迪倫和崔斯坦無法回到現實世界,這是需要接受的事實。

生活的智慧也是如此,面對命運,努力改變能改變的部分,接納那些不能改變的。

隱喻五:靈魂-自我,即使有擺渡人的幫助,個體成長的責任依然在於自我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儘管有擺渡人的幫助,但是靈魂依然需要自己跨過高山丘陵,越過重重險阻,才能到達安全的分界線那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穿越荒原的路上,不管靈魂如何抱怨走不動了,太累了。擺渡人都只會讓靈魂繼續走,因為如果無法在天黑前趕到安全屋都話,惡鬼就會把靈魂拖走。

正如前面所說的,作者為什麼對於擺渡人的設定不是那麼“神”,為什麼不直接給予擺渡人一種瞬間傳送的能力,直接把靈魂送到安全的彼岸呢?就是因為每個人成長的路,只能由自己走,擺渡人可以給予一定的幫助、引導,但無法代替他走完這段路。

自我的成長是主動選擇並對選擇帶來的結果負責。小說中也處處在傳達著這樣的理念:迪倫到達分界線那邊後決定重返荒原尋找崔斯坦,就要承擔獨自在荒原中行走被惡鬼拖走的危險後果;崔斯坦選擇和迪倫回現實世界,就要承擔後續審判官給予的懲罰;迪倫選擇讓父母生還,就要承擔與摯愛崔斯坦永別的結果……幸運的是,我們看到書中的少年少女,一路主動選擇並負責,一路迅速成長起來並完成救贖。

在心理諮詢工作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當事人,總是希望諮詢師能直接幫他做決定告訴他怎麼做,而不願意去探索去自我成長。他們尋求心理諮詢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找到另一個能為他們人生負責的人。只是,這世上,沒有一個人能揹負另一個人而行。只有真正認識到成長的責任在於自身,也只能由自己完成,才會擺脫“弱小無助”的狀態,為自己的生命真正負責。

成長是主動選擇並負責:淺談《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小說的最後,迪倫和崔斯坦給分界線那邊依萊紮帶去了線索,她有機會拯救他那已經成為惡鬼的丈夫。於是依萊扎站到了通往荒原的門面前,她以為那扇門會重如磐石,那把鎖會永遠打不開,那門把手會紋絲不動。但是她只是輕輕一擰,門就開了。新生的機會就在那扇門裡,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念,去選擇並負責,去打開那扇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