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到底是目標還是工具——在全國新時代高效課堂發展趨勢研討會上的發言

圍繞“高效課堂”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有很多問題似乎並沒有討論清楚。我想有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高效課堂只能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範式

雖然有倡導要“打造高效課堂”,但我們也不能認為高效課堂就是一個包打天下的課改範式,多年以來,廣大的中小學探索出的課堂教學的模式很多,“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魏書生七步教學法等等,包括整體性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也包括單個學科的教學模式。高效課堂只是其中一種,不能因為有了高效課堂,就否定了其他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學校層面,所有的課堂教學模式都要和學校的校情、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有機結合,而不是機械地推進。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問題就是解決教育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要根據經驗,通過理論的指導,制定一套規範化的教學流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教學改革只要有理論支撐,有實踐成效,都是值得肯定的。

高效課堂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固定要素和程式化的流程,如果我們推進高效課堂,必須清楚一點,就是高效課堂到底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工具或者說手段?針對高效課堂,有人提出有效課堂,我覺得有效課堂更能讓人接受。“高效”首先讓人想到的是“效率”,而效率是管理學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投入產出比,如果課堂教學只講投入產出比,可能更強化了工具性和功利化,忽視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因為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無法用效率來衡量的。而“有效教學”,讓人更多聯想到課堂的效能、效果,避免了功利化的誤解。

二、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學校文化的整體變革

教學模式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教學理論具體化的表現,也是教學經驗系統化的需要。但是,我們很多地區和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行政手段讓教師接受新課程改革理念,實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卻舉步維艱,甚至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是沒有進行學校文化的整體性變革,沒有取得教師、家長、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價值認同。課堂教學改革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去推進,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價值認同。我在許多學校看到,校長比較認同某種課改模式並在全校推行,但教師的認同度不高——這時候需要我們反思,學成功的課改經驗到底要學什麼?他們成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想是整個學校學教文化體系的建設,而不單單是課堂模式的變革。所以很多學校課改推行不下去,問題就出在適合學校的文化體系沒有建立起來,脫離了學校的管理,脫離了課改文化的整體性構建去談課堂教學,都不可能真正成功。

三、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

未來課堂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需要關注三個問題:一是學校文化建構的問題,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必須要有整體價值觀的導向,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明白改革的價值追求是什麼,基本理念是什麼,如何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課堂,既是教學的陣地,也是一個文化場域,要與整個學校文化相統一。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有些學校打造了課堂文化,形成一套學生的行為規範,比如一些號令,一些擊掌的動作,讚賞的語言,有的太繁瑣,有的脫離社會實際,離開課堂以後對學生沒有實際價值,應該引起警惕。二是關注學生學習科學的問題,現在的課堂教學的基本趨勢是從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的學是關注的重點,但如何處理好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在操作層面上還存在困難,因為傳統的教師已經習慣了用自己豐富的儲備化知識體系來教學生,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此,在信息化時代下,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今天的課堂上並沒有體現出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教師應該把掌握學習科學作為專業構成的重要部分,自己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改進自我學習成長,還要學會用學習科學指導學生學習。教師缺乏對學習科學的研究,過於注重自身學科體系的完善,注重傳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實施,就無法讓教學的指導精準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第三,必須建立完整的課程觀,不能脫離課程談課堂。教學是課程的一個環節,課程改革必須是一個完整的鏈條,課程教學包括了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組織教學、教學評價、學習鞏固和考試檢測,要把教學改革放到整體的課程觀下去審視,而不是就課堂說課堂。所以未來需要在整體課程觀的實施背景下談教學,改進和完善教學。

作者系陝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

《陝西教育》· 綜合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

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