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多元化,進退兩難

各上市房企去年的成績單基本已經發布完畢,我們看到,衝破“五千億”實現了、20家房企的“千億”實現了、近40家房企超過20%的增長率實現了,但唯獨前幾年被房企熱議的多元化不僅在近年聲勢見弱,也未現漂亮的成功案例。


房企多元化,進退兩難

我們可以看到,現有房產開發市場已經見頂,市場已逐漸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當規模到達一定階段,沒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支撐規模增長,公司市值就很難維持增長。所以,多元化是房企,尤其是大房企的迫切需求。在房地產開發的基礎之上,不斷拓展創新業務,是所有房企在地產下半場要活下去乃至活得更好更久都需要做的事情。

但從實際情況看,自2010年前後房企始提多元化轉型戰略,多家企業在經歷近10年的發展後,如今依然以地產開發為主要營收和利潤源頭,主業地位不可動搖,而房企多年的多元化探索收穫甚微。實際上,目前似乎除了恆大和碧桂園等少數幾家龍頭企業,仍在農業、機器人、文化等行業興致勃勃地描摹多元化前景外,絕大多數房企對此已趨於謹慎。多元化十年,如今卻進退兩難,房企該何去何從?

房企多元化,進退兩難

目前房企的多元化道路,高峰難攀。業內人士指出,在地產開發以外,除了商業地產這個比較傳統的泛地產分支外,房企還沒有找到市場空間大、更適合規模發展與長期耕耘、利潤可觀並能支撐業績明顯增長的發力點。房企雖然資金不少,但並沒有足夠多的現金流可以長期沉澱在需要培育的產業,況且資產證券化的渠道仍未打開。習慣了“賺快錢”的房企,面對這些持有資產、沉澱資金、現金流回報不足的項目,大多很難實現持續投資和長期運營。更何況在新業務領域,房企既不熟悉形勢,也不掌握核心技術,更無骨幹人才支撐,不具備競爭力,前期一定是學習和吸取教訓的階段,需要成本和時間。

與此同時,不少房企的多元化被質疑為“地產的新外衣”。各大房企轉型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高自己樓盤的溢價,在未來更有競爭力。房企往往只有在市場下行或者不好時,才會別出心裁地考慮多元化。只要樓市回暖,大家就會把資源再度集中到地產上。其實到現在為止,大家真的沒有找到什麼行業比房地產更容易賺錢的了,這也讓有些想嘗試多元化的企業心力不足。從現狀來看,房企的多元化發展,或者說所謂的去地產化,絕大多數只是在名稱上做文章,從客觀原因看是為了擴大經營範圍,更好地解決企業面臨的融資問題。近年來對於房地產融監管的強度並未減弱,在此背景下,通過更名等方式則是實現融資的方式之一。

房企多元化,進退兩難

的確,在橫盤時代,房地產開發獲得更高業績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房企需要尋求新業務,實現業績可持續增長。客觀來看,房企的多元化發展與轉型,其實是房企應對洗牌趨勢的一種選擇,一旦新業務實現規模效應,就可能在未來成為房企發展戰略的支柱之一,也才可能提供理想的利潤增長。

多元化之路就是一場漫長的等待,其實更重要的不是“要不要走”,而是“怎麼走,往哪裡走”——多元化新業務最好能夠與房地產業務形成周期性互補,或者選擇進入建築、經紀、金融服務等領域來延長產業線鏈,幫助房企穿越週期,實現逆週期調節。此外,文旅、健康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顯然市場空間規模也更大,前景會更樂觀一些。祝願中國房地產市場能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康莊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