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餵魚賞荷

早上來學去餵魚,課間時間去澆菜,午後到葫蘆架下讀書,有空就去“百草園”裡轉一轉,這就是濟源市梨林鎮梨林小學師生每天生活寫照,這是一所典型的農村教學點,學校只有一二年級30名學生,4位老師,2015年以來,段濟寧校長帶領大家,通過“農事教育”,形成了以“田園教育”為特色的勞動教育樣板校,把學校建成了美麗“巴學園”


勞動基地:師生勞作的試驗田

四年前,學校由成建制小學變成了教學點,師生由300人變成了30人,為了不讓校舍荒廢、閒置,學校提出了“田園教育”,利用閒置校舍建成了“六區兩館”勞動基地。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百草園種植園

一是輪胎盆景區,近千條廢舊輪胎或擺或掛,五彩斑斕,裡面有吊蘭、蘋果、月桂等盆景近百盆;二是農耕石器區,擺放了石牛巢、磨盤、碾子等數十個,他們在這裡加工玉米糝,製作捻轉,讓孩子們有機會體驗這些石具;三是七彩長廊區,100平米鋼架長廊,栽種了葫蘆、絲瓜等七種攀爬植物,待到綠蔭遮天、果實滿棚時,同學們在下面玩耍、讀書,感受著人和自然的和諧;四是百草園種植區,佔地240平米,園內菜畦規劃整齊,種植品種達到20種以上,是一個有立體層次的小菜園;五是荷花魚池區,夏日裡荷葉碧綠,荷花點綴,魚池內錦鯉游來游去,每天早上看著孩子們餵魚賞花的情景,猶如畫裡;六是遊樂活動區,3米高的輪胎攀爬網,輪胎鞦韆等器材,成為學生活動的樂園,裡面的輪胎小巨人、坦克、茶壺等輪胎景觀,美觀雅緻,成為一景;七是農耕文化館

,裡面展列了步犁、耬車等一批農耕用具,共60餘種200多件;八是校史榮譽館,從學校榮譽、歷屆畢業生照片到學校重大事件,一個個獎牌,一張張照片,都透漏了學校發展的歷程。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農耕石具區


田間課堂:勞動教育的主陣地

學生的主陣地在課堂,勞動教育的主戰場也應在課堂。學校開發了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每週開設了2節“田間課”,內容包括種植課程和消失的勞動用具。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自制種植牌

種植課程,學校聘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和老師,共同擔任指導教師,學生從翻地、播種、澆水、施肥、日常管理,最後到收穫,全程參與,大家從當初分不清韭菜蒜苗,到如今能種出幾十種蔬菜。消失的勞動工具,主要是依託農耕文化展覽館,讓學生認識這些即將消失的勞動工具,並知道他們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會簡單使用,比如播種機、耬車等,讓孩子們到田地裡去嘗試。通過田間課,讓學生在

勞動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大蒜豐收了


田園活動:師生成長的大舞臺

學校把“田園文化”作為學校特色,通過豐富的田園活動,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體驗、發現

田園的樂趣。春分時節,一場“認親掛牌”在學校上演,師生一起為校園裡100餘棵樹木、盆景掛上“身份證”,分包到人,被同學們認領,今後大家將負責照顧自己的“親戚”,做好看護管理。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農耕展覽室

充分利用好24節氣和傳統農曆節日,如冬至大家用自己種植的蘿蔔包餃子,農民豐收節師生在百草園拔花生、摘辣椒,瓜果熟了學校有“瓜果宴”,還有落葉進課堂,師生家長在一起做鐵鍋燉菜……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七彩長廊區

活動為大家提供了展示舞臺,近兩年,學校開展各類田園教育活動30餘次,極大的豐富了學生校園生活,培養了學生勞動技能,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遊樂區

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又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相信在廣闊的農村,會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會參與到勞動教育之中。

河南濟源,就有這樣一所鄉村“巴學園”

百草園大豐收

段濟寧校長說:“作為教育人,特別是農村學校校長,我們應揚長避短,充分挖掘農村勞動教育資源優勢,把學校辦成有鄉土氣息的校園,爭當勞動教育的主力軍、先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