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技術,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我國從古至今在工程建築上的成就一直都非常高,且不說世界奇蹟長城、故宮,近些年更是被世界稱之為基建狂魔。

無數建築橋樑奇蹟都誕生在中國人手中,取得這些成就的背後,離不開大國工匠們的不懈努力。

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技術,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中國文化秉承開放融合,與世界各國建築技術文化進行融合、創新、發展。中國的許多建築技術都影響著其他的國家,始終被傳承,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榫卯技術

榫卯,最早追溯到我國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的木質建築中,我們的祖先從巢居到幹欄式的居住進化過程中,誕生了此項應用技術。

榫卯技術的應用,來自於木材本身,木材的彈性在長期使用中,會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更能夠達到很好的抗震效果,當時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設計應用工程。

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技術,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中國傳統木結構是由柱、梁、檁、枋、斗拱等大木構件形成框架結構,承受來自屋面、樓面的荷載以及風力、地震力等外力的結構體系。

這種木結構體系的關鍵技術是榫卯結構,即構件間的連接不需要藉助其他材料,主要依靠木質構件之間的插接。

傳統木結構分為:疊梁式、穿鬥式、幹欄式、井榦式,以樑柱式——抬梁式與穿鬥式結構最為常見。木柱多以圓柱為主,梁、檁、枋、斗拱等構件截面多以矩形為主。

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技術,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進入現代建築史後,榫卯技術並沒有再被大量應用。因為材料使用的問題,要製作成為需要的設計結構,會消耗掉大量的木材,對於目前全球資源緊缺的今天,是不能大量使用的。

而且工程建成後,維護量大,由於機構絲絲緊扣,一旦某處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一個局部的系統和整個工程重新組建。木質的材料,也不容易長久保存。

但是這並不影響榫卯技術在現代建築大師的手中閃耀著特有的光輝。它作為中國優秀工程技術思想的代表,依然深刻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技術,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中國古建築偏愛木材,以木構架為主,幾千年來把實用與美觀結合起來,以優美的輪廓和多姿的形式引人注意,令人讚賞。

中國傳統木結構凝結了古代的科技智慧,展現了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天人合一”的古建築思想,延承七千年,遍及東亞各國。

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榫卯技術,影響著世界建築技術和設計思想!

隨著木結構在國內的快速發展,以歐洲、北美、俄羅斯、日本等風格為主的木結構建築迅速湧入中國,極大地衝擊著國人的視覺。

建築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是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性格的體現!隨著中國的崛起,國人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崇洋媚外”。中國木結構必將綻放自己的光芒,更加精緻、更加成熟!

古建中國-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建築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築+文化+互聯網產業生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