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邊城之羊堡


羊堡,現用命羊昌。地名源於明朝洪武年間,朝廷施行改土歸流,徵調北方以及江南一帶的居民遷徙至西南地區,開疆拓土。羊昌所在地即為汪勝保所來的軍士在貴州安家落戶。地理位置位於塘口大坡北岸以及龍山龍澤水北岸,“水之北”故名羊堡。古時羊堡分為羊六,羊七,羊九三街,呈三羊開泰之卦象,同時城門設有南門,西門,北門三門。城內為三街六巷九塘三羊極盛,也名羊昌。

之所以不設東門,據傳是為了表示效忠朝廷,東邊屬於在此屯兵建堡的軍士的家鄉,沒有了回家的路,自然會在羊堡安心工作,學習以及生活。讓朝廷知道“我辦事,你放心”的意思。我不會想回老家而不在邊疆站崗放哨。第一位在此駐紮的汪姓將軍,老家為安徽鳳陽人,估計大小就認識朱元璋。雖然離開了故土,離開了昔日的小夥伴。但也不妨是一件幸事,你看朱元璋身邊後來有幾個有善終的。圖片位於通往貴陽方向的西門以及不知年代的土地廟,

西門土地廟左邊一條水泥路往上步行十幾米即為龍山道觀,聽道觀的居士介紹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末年,中間道觀也曾用作書院。現在道觀真正的道士也就一人,老家四川,李姓。年逾古稀,精神抖擻,我去的時候正在和一年輕人用小推車往裡搬運煤塊,一次要搬運兩三袋,估摸著最少也得一二百斤吧,頭髮已經花白,長鬚,髮式就是道士的打結的樣式,道觀主要靠自力更生以及平時香客的功德錢,偶爾會參加白事作法事,原來道觀的模樣已經不復存在


圖為汪公殿大堂內汪公本人生平簡介:汪公,名華。字國輔,號英發,公園586-649年。績溪縣汪村人。隋末唐初地方自治首領,隋末朝局混亂,趁勢揭竿而起,所轄之地施行休養生息政策,深得民心,使得皖浙贛三界百姓亂世中得意安居樂業。史稱“鎮靜地方,保境安民”。後歸順唐朝,歷任刺史等職,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牛人而建祠,被尊為徽州地方神。被老百姓尊稱為“汪公大帝”。不知道玉皇大帝又作何感想?

此圖是唯一留存的誕生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半塊石碑,具體時間是清道光十二年六月,碑文正上方四個大字微“**書院”,看來那時候確實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地方,聽居士介紹,那時候還有伴讀小書童哦,呵呵。

明朝初期,屯兵邊疆,改土歸流,施行軍政合一的管理體制。羊堡周邊設立校場和牛場分別用於軍事訓練和交納公糧。

羊堡古時地圖,城門位置等。

位於羊堡新田的林氏宗祠,新田村主要為鮑姓和林姓兩大姓,均為 外來遷徙至此,世代居住。

林氏宗祠全貌。

位於新田村的豫章書院,兩層小木樓。

豫章書院大門,兩邊為陽刻對聯“上隱於朝下隱於野朝野問誰真隱,大愚者聖小愚者明聖明自古若愚”。江南建築風格,主人已經在小河岸邊重修了豫章書院,所以此門鐵將軍把門。



豫章書院全貌。



新修的豫章書院,每逢週末免費開放參觀,週六可以領劵參加傳統文化的交流學習





新田村村口月亮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