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公務員考試行測優選做題順序

在公考行測考試中,大部分考生做完之後就一個感覺“又雙叒叕沒做完”,此時一首《涼涼》送給自己!到底是為什麼?其實行測考試歸根結底和對手打得就是戰略,為什麼出題人不給考生三個小時去做120道題目?行測考查的就是考生的短時間內快速識別、理解、判斷、計算的能力。這其實和政府工作的思維結合的比較緊密,因為政府工作很多時候具有突發性,就需要公務人員具備這樣的素質,所以,看似一道題目,背後除了對題目相關知識點的考查,更多的是由題看人,正所謂“行測行測,行不行測一測。”那到底怎樣的做題順序才能讓自己發揮的更好,接下來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一個建議:

第一步:熟能生巧,優先做擅長的搶時間。

第二步:做題果斷,查漏補缺,把猶豫的題目直接跳過,放到最後去比較選答案。

拿文科的言語為例,大家都知道言語部分的文字量比較大,很多不擅長的建議放到最後,尤其是片段閱讀的主旨觀點題,很多考生都會出現糾結,然後浪費時間,所以放到最後用客觀原因讓自己選擇答案比較果斷,這樣反而做題的正確率比較高。

2019公務員考試行測優選做題順序

【試題再現】春節期間,duang“震碎”無數網友的屏幕。作為2015年開年第一個爆紅的“字”,網友張口閉口不duang一下,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然而,隨著近年來這類網絡新說法的日益增多,很多人開始擔憂它們對傳統漢字和傳統文化的衝擊,並建議應該規範漢字的使用。其實,漢字文化的演變本來就是一個繼承與發展的動態過程,這些網絡新說法,作為當下社會發展的映照,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漢字文化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可再生的文化體系。如果真的有一些說法被留下來了,也不失為一件悅事。

概括文段語義,最恰當的一項是:

A.文字傳承有自身規律,無需談“新”色變

B.新說法的湧現不會衝擊傳統文化,甚至還豐富了漢字文化體系

C.漢字的極大豐富說明漢字文化具有極大的可再生能力

D.隨著大量新詞的產生,應該不斷規範漢字的使用

【答案】A。中公解析:文段可以“其實”分為兩部分。先指出“duang”的爆紅,由“然而”引出隨著網絡新說法的增多導致人們開始擔憂這些網絡新說法對傳統漢字與傳統文化的衝擊,又以“其實”引出作者的觀點:漢字的演變本來就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這些新說法正是一種發展的表現,沒必要過多擔憂。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項。

【優化點撥】這道題最容易選錯的就是B項,所以當你第一時間看完題幹,糾結一會答案還不定,就可以在題目旁邊標上“?”,直接做下一道題,等最後有時間,一對比,明顯發現B項表述過於絕對,“不會衝擊”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意思是出現這種新東西很正常,所以果斷選A。

更多相關資訊關注普洱中公教育公眾號peoffcn或普洱人事人才網puer.offc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