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5年再赴西北 上海越劇院見證的不只時代變遷


時隔15年再赴西北 上海越劇院見證的不只時代變遷


圖說:上海越劇院15年後再度走進西北 上海越劇院供圖

週末到劇場看一場上海越劇院的演出,對上海觀眾早已習以為常,可對西北地區的觀眾來說,上一次看到上越的演出已經是15年前。4月26日,上越將新編神話越劇《素女與魃》和傳統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帶到了甘肅蘭州和玉門,《素女與魃》的全國巡演也同時啟動。

市場運作更規範


上世紀60年代,上越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西北慰問演出,第二次踏上西北土地時,已是2004年,由於當時戲曲市場並不景氣,演出“有價無市”的情況比比皆是。為了提高影響力,上越聯繫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駐各地的辦公室,希望通過當地舉辦重要經貿活動的舞臺打響品牌。當時承辦方對市場推廣沒有把握,戲票銷售困難重重。於是,時任上越院長的尤伯鑫在正式演出前一個月,特意派2位工作人員到當地參與票務運作,兩人先後跑了50多家企業,千方百計地打開局面,最終蘭州的兩場演出的平均上座率達到六成多。


時隔15年再赴西北 上海越劇院見證的不只時代變遷


圖說:演出現場 上海越劇院供圖

如今,票務運作已經愈發專業化,越劇院已經不需要外派人員來進行運營,院團只需要直接跟當地的劇場、演出公司或運營方洽談即可,自由度高出許多。可喜的是,此次上越將巡演的版圖又向西推進了近千公里,這個小長假,玉門市民將首次在越劇經典《梁山伯與祝英臺》中一睹上越風采。這樣一來,西至玉門,南至海南,北至黑龍江,都可見上越的足跡。

劇目選擇更自主


15年前,戲曲演出還是買方市場,承辦方對劇目選擇處於主動地位。當時上越想把新創劇目《梅龍鎮》帶過去,但西部幾個點由於第一次接受戲曲市場運作,提出把原已敲定的場次改演《紅樓夢》,但最終還是在越劇院的努力下“維持原狀”。當時上越堅持的理由是,《梅龍鎮》是一個經過檢驗並受到觀眾歡迎的劇目,需要提高它的市場佔有率,打出新的品牌。為了讓對方接受這個戲,上越承諾如果有虧本責任自擔。結果《梅龍鎮》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承辦方也認為承接這樣的好戲是完全值得的。


時隔15年再赴西北 上海越劇院見證的不只時代變遷


圖說:演出現場 上海越劇院供圖

此次以蘭州開啟全國巡演第一站的《素女與魃》雖然也是新戲,在與劇場洽談的時候卻非常順利。如果說西北地區對上越只達到不再陌生的程度,江浙地區就是相當成熟的賣方市場。自去年《素女與魃》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亮相以來,主創團隊聽取各方意見,從劇本、表演、服裝、舞美、音樂、唱腔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調整與修改,尋求與觀眾的情感碰撞。甘肅之行後,該劇將赴江蘇、海南、河北、內蒙古等地演出,將神話越劇傳遍中國。

人才輸出更深入


讓演員們深感意外的,不僅是兩晚《素女與魃》的上座率比預期高,還有謝幕時舞臺下熱情的觀眾大聲喊出了每個演員的名字。其實,越劇在西北並非沒有觀眾。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越劇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除了西藏內蒙古,幾乎各省市區都辦有越劇團,上海也將人才輸送至全國各地,1956年成立的蘭州市越劇團就是由越劇名家尹樹春帶著上海春光越劇團到蘭州後改組成立的。這次聽聞上越要來演出,蘭州好幾家越劇社團的戲迷們都爭相購票。

4月24日,十幾名上越第十代演員還組成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去了甘肅省兩當縣。青年演員們穿上了紅軍服,在紅軍街的露天舞臺上表演了越劇唱段,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一位村民表示:“以前還是在電視上看到過王文娟的表演,沒想到能在家門口看到一次上海越劇院的表演,唱得真好!”


時隔15年再赴西北 上海越劇院見證的不只時代變遷


圖說:上越“紅色文藝輕騎兵”在當地表演 上海越劇院供圖

《素女與魃》中,兩位主角素女和魃由上越傅派花旦盛舒揚與呂派花旦唐曉羚擔綱演出,吳群、蔡燕、王柔桑等是上越的中生代及青年演員,眾神將等跑龍套的是上越現在最年輕一代的新生力量。這個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團隊,面臨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這也是這兩年上越開始大規模全國巡演的原因。上越院長梁弘均表示,上海要從兩個方面做文化源頭,一個是創作源頭,一個是輸出源頭,只有不斷讓好的作品走出去,才能產生長遠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