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吃瓜”,這是目前互聯網上(或者說所謂的“自媒體行業”)最流行的姿態和玩法。對群眾來說,吃瓜給日常生活平添了趣味,又不必動什麼腦筋,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對作者來說,“吃瓜”既蹭到了熱點,也相當安全,萬一出問題,“我只是吃個瓜,不必當真”嘛。

據我所見,“吃瓜”已經越來越流行,讀者越來越習慣於甘當“吃瓜群眾”,作者也越來越熟練於捧上各色瓜果。供銷兩旺,熱鬧非凡。

那麼,瓜吃多了會有什麼問題嗎?在我看來,確實有問題。從讀者來講,瓜吃多了,容易分不清正餐和瓜果,要坐下來認真討論點事情的時候,只能拿出幾點零星的“吃瓜經驗”;從作者來講,世上本沒有那麼多瓜,為了運(zhuan)營(qian)的需要,採不到瓜,就得自己動手造瓜,而且必須苦心孤詣才能造得惟妙惟肖。

上個月的波音737Max墜機事件,雖然目前完整調查結論尚未公佈,但不少朋友早早給我轉了一篇文章,關於事故的來龍去脈,作者分析得一清二楚,言之鑿鑿,連“波音僱傭印度程序員,無腦把取消MCAS的功能放在觸摸屏上”這樣的細節都寫出來了。這樣詳細,由不得大家不信。

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好在我平時留意過航空相關的新聞,知道觸摸屏進駕駛艙這事,尚未完全交付商業運營的波音777X才是頭一遭。所以“印度程序員無腦把取消MCAS的功能放在觸摸屏上”,純粹是無稽之談。至於“737Max不得不把發動機底部削平”就更是扯淡,稍微搜索就知道,737系列飛機的發動機,從經典款(737-300)開始,底部就是削平的了。

有意思的是,當我和轉發的朋友聊起這些的時候,他們都表示“專業問題,不懂”。然後我又問,即便事實不瞭解,文中還有不少邏輯錯誤(比如關於空氣動力學的敘述就是如此),你們難道也沒發現嗎?可惜,我收穫到的也只是尷尬的表情……

瓜吃多了,就會消化不良,這是典型例子之一。

2018年12月17日,24歲的丹麥女生Louisa Vesterager Jespersen和28歲的挪威女生Maren Ueland,前往摩洛哥度假和探險,不幸被極端分子謀殺。事發之後,摩洛哥警方逮捕了相關的18名嫌疑人,而恐怖組織ISIS也在網上宣稱對此事負責。

這本來是一起恐怖襲擊的案件,但是切換到“吃瓜”模式下,一切就陡然不同。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的張力:兩個白人美女前往“擠滿難民的非洲”,目的是“親身關懷難民,否證對難民的抹黑”。然後,無數的吃瓜群眾留下了評論:活該,白左……

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我也和轉發的朋友聊了聊,他們大多不知道,摩洛哥號稱“北非花園”,一直是歐洲人度假非常喜歡去的地方(卡薩布蘭卡就在摩洛哥);也不知道在正經媒體的報道里,受害者的家人從始至終說的都是“他們希望去旅遊”,並且“在出發前做了必要的準備”,只是沒有料到遇到極端分子。然後,同樣是尷尬的表情……

瓜吃多了,就會消化不良,這是典型例子之二。

前些天,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到底該如何看待此事,在網絡上掀起了海量的討論。

在無數的討論文章中,有一篇“理性客觀”,“飽含洞見”的文章,得到了不少朋友的轉發。其論述思路是:巴黎聖母院大火之所以沒有撲滅,是因為消防隊不夠給力。消防隊不夠給力,是因為法國人都很懶。法國人這麼懶,為什麼生活水平還那麼高呢?因為法國控制著殖民地,而且把持了大量高端製造業,尤其是軍火…… 作者還不忘記聲稱,“我討論問題力求客觀,總是探尋現象背後的經濟動力”。

可惜,既然要討論經濟動力,起碼應當給一點數據,而不是空洞地說空客有多麼先進、軍火有多麼熱銷。用常識分析可以知道,高端製造業確實可以帶來高利潤,但如果要靠高端製造業撐起整個國家的高福利,除非高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極大,大量國民都在從事高端製造業。但是,法國真的是這樣嗎?

法國的經濟數據是公開的。按照2017年的數據,農業佔2%,工業佔17%,服務業佔70%,其它產業佔11%。其中即便是隻佔2%的農業,也不可小覷:法國是歐盟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國,佔據了歐盟1/3的農業生產地;同時法國是世界第六大農業生產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國(來自維基百科“法國經濟“詞條)。

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至於服務業就更是與常人想象不同:姑且不說金融業和奢侈品,單說旅遊。法國是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每年遊客數量超過7500萬人,旅遊業為法國的重要產業(來自維基百科“法國經濟“詞條)。法國地處歐洲中部,南臨地中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讓它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的地位。

不可否認,法國的武器工業的確很發達,但遮蔽農業、服務業的數據,單純用“高端製造業尤其是武器工業”來解釋“法國人那麼懶還能生活那麼好”,實在是有失偏頗。自稱的所謂“總是探尋現象背後經濟動力”,看起來更像一個笑話。更不用說這篇文章的前提就有問題,在巴黎聖母院大火中,法國消防隊是不是不稱職,是不是習慣性偷懶,尚且沒有任何權威下這種結論。大家能知道的事實是,大量的文物反而得到了救護,沒有在火災中損失。

知乎上也有一個討論,“為什麼法國人那麼懶,整天休息,法國GDP還那麼高,科技還那麼發達?”,我仔細瀏覽了所有回答,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沒有和法國人打過交道的答者,都在“講故事”和“講道理”,都在從世界形勢來分析;大部分和法國人打過交道的答者,都在反駁問題的前提,因為“法國人工作時很拼命,效率很高,只是週六日絕不加班”。

瓜吃多了,就會消化不良,這是典型例子之三。

如果你覺得我上面的描述沒有問題,下一個問題大概就是:怎麼吃瓜才能避免消化不良?

我的答案很簡單:不吃瓜。不要對熱衷“吃瓜”的自媒體作者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有任何幻想。

如今許多自媒體從業者把自己的工作狀況形容得無比辛苦、無比勞累。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活該”,因為它們並沒有產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它們產出的“瓜”,哪怕再好看,也只是人工的雕琢;哪怕再香,也只是熏製的氣味;哪怕再好吃,也只是調味料的貢獻。這樣的瓜,沒有任何營養,甚至有毒有害。哪怕危害暫時顯示不出來,時間長了總會現形的。

況且,退一萬步說,你吃瓜也不會掉一塊肉,這些時間用來看書,或者簡單和朋友親人聊聊,你的幸福感都會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就是不斷努力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智,訓練提升自己的心智。就像康德說的:“啟蒙運動就是要把人從一種狀態中解放出來,在這種狀態下,人不依靠權威,就不敢獨立運用自己的理智”。

許多年前我第一次看日本電影《追捕》的時候,父親評論說:“80年代第一次看到《追捕》,看到電影裡媒體記者把警視廳的官員問得啞口無言,那感覺真是震撼”。可惜我看其他人關於《追捕》的回憶,大多沒有提到這一點。

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我本來以為,這是時代不同,當時許多人注意不到這一點,如今絕不會這樣了。後來我發現,大概我想錯了。

不看“吃瓜”自媒體,生活更幸福

如今每逢一些社會事件,總有不少吃瓜自媒體要拿《聞香識女人》最後艾爾·帕西諾慷慨陳詞的片段來給自己昇華一下。但是作者大多沒有提到,讀者也大多沒有注意到,主人公的命運之所以能在最後翻轉,恰恰是因為學校召開了公開聽證會,讓雙方當事人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大眾可以聽取兩方面的陳詞——缺了這一點,哪怕有一萬個能夠慷慨陳詞的艾爾·帕西諾,也是無濟於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