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不僅要打贏更要打好

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打赢更要打好

四月十二日,豐都縣太平壩鄉下壩村五組貝母長勢喜人,呈現出一幅豐收的畫卷。通訊員 林登周 攝

主持記者 顏安

訪談嘉賓:

黔江區委書記 餘長明

豐都縣委書記 徐世國

奉節縣委書記 楊樹海

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脫貧攻堅戰,既要打贏更要打好。這兩句話,體現的都是質量導向。如何推動脫貧攻堅戰從完成既定任務向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轉變,如何推動脫貧攻堅戰從消除絕對貧困到繼續做好減少相對貧困等工作?就此問題,4月26日,黔江、豐都及奉節三區縣主要負責人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的採訪。

集中力量,聚焦突出問題精準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指明瞭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餘長明表示:“目前,黔江的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88%,返貧率已降至0.06%,從數量上看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從質量上看,還需聚焦突出問題精準發力。”

“如何確保‘兩不愁’真不愁、‘三保障’真保障呢?”餘長明說,黔江將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強化政治擔當,下足“繡花”功夫,深入開展“訪深貧、促整改、督攻堅”活動和“兩不愁三保障”專項調查核實,“一月一排查、一月一彙總、一月一移交”,做到“底數清、情況明、聚焦準、措施實”。大力實施穩定收入保障行動、住房安全保障行動、義務教育保障行動、基本醫療保障行動、飲水安全保障行動、日間照料保障試點行動“六大專項行動”,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精準發力、有效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和飲水安全等薄弱環節,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在總體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豐都將重點針對‘三保障’突出問題集中火力、精準發力,以‘繡花’功夫確保群眾穩定脫貧。”徐世國說。

一是在義務教育保障方面,豐都將全面落實教育政策,加強教育過程關愛,抓好“四點半課堂”“送教上門”及教育資助等工作,決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輟學;二是在基本醫療保障方面,豐都將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分類救助行動,研究長期病、慢性病救助體系,落實貧困人口“七重醫療保障”“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等制度,加大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參保資助力度,力爭貧困人口住院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不低於10%;三是在住房保障方面,將實施危舊房改造動態“清零”行動,開展疑似危房鑑定工作,全面消除新增建卡貧困戶和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殘疾人三類重點對象存量C、D級危房。

此外,飲水安全是豐都脫貧攻堅第一短板,該縣將積極爭取水利扶貧、三峽後扶政策等支持,力爭今年下半年基本實現“社社通自來水、戶戶喝乾淨水”。

“精準是保障脫貧攻堅質量的關鍵和基礎。我們將始終堅持精準方略,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楊樹海表示。

奉節的方法是,將全縣劃分為2105個網格,落實3664名網格員,建立“一網覆蓋、責任到人、任務明確、一包到底”脫貧攻堅工作網格化管理體系,確保扶貧對象精準。

同時,全面落實“幹部到戶見面到人、宣傳到戶引導到人、政策到戶落實到人、問題到戶解決到人、產業到戶收入到人、幫扶到戶志智到人、環境到戶文明到人、效果到戶滿意到人”的要求,動態掌握每戶家底,及時錄入“23188”戶情大數據系統,因人因戶精準施策。

最後,嚴格識別退出,優化貧困人口識別程序和標準,更加註重數據比對、部門聯動,對新增、返貧對象開展數據比對,對退出貧困戶開展達標綜合認證,做到扶貧底數明明白白、貧困對象清清楚楚。

嚴格標準、嚴格程序,把好貧困退出關

眼下,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到兩年時間,一方面要全力啃“硬骨頭”,另一方面又要把好貧困退出關,堅決防止“虛假式”脫貧、“算賬式”脫貧、“指標式”脫貧、“遊走式”脫貧。對這個問題,三位嘉賓亦各抒己見。

楊樹海認為,脫貧攻堅任務能否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隊伍作風,“為了確保嚴細深實的工作作風,奉節建立了4個體系,全力破除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一是讓市管幹部即縣領導任鄉鎮指揮長,鄉鎮班子成員任村級指揮長,更有利於資源的調度集中和蹲點督導;二是落實165個幫扶單位、31個駐鄉工作隊、376個駐村工作隊、8052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1302名駐鄉駐村工作隊員全脫鉤、全天候、全身心、全覆蓋對接幫扶,確保不留死角;三是全面壓實31個鄉鎮(街道)脫貧的主體責任、32個行業扶貧部門的行業扶貧責任、376個有脫貧攻堅任務村(社區)的直接責任,部門分線作戰、鄉鎮分塊作戰、村社分戶作戰,實行捆綁問責、聯動考核、有責共擔、失責同究;四是通過日常巡察、定期暗訪、業務督導、交叉檢查等,實行一月一督查、兩月一排名,並向31個鄉鎮“一對一”派駐蹲點督導組,確保全體黨員幹部下沉一線,在現場、在崗位、在狀態。

“越是在最吃勁的關鍵時刻,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和戰略定力。”徐世國說,在既看數量更看質量的要求下,必須堅持標準不降、效果不減,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怎麼保持清醒頭腦呢?“咬定目標不放鬆。”徐世國稱,要把現行扶貧標準貫穿始終,既不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同時,要嚴格程序,按照“四進七不進”“一出三不出”等標準,應進則進、應退則退,實行住房、教育、醫療、飲水等“兩不愁三保障”部門聯合認證;此外,還要嚴格紀律,堅持整治問題不手軟,持續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整治,重點查處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著力剎歪風、正導向。

“我們將全力以赴,把提高脫貧質量貫穿始終,在今年內啃下剩餘776戶2753人的脫貧任務‘硬骨頭’。”餘長明表示,一是嚴格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嚴格執行“兩評議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識別流程,嚴格把住“退出政策、退出程序、對標核查”“三道關口”,確保脫真貧、真脫貧;二是把攻克堅中之堅貫穿始終,紮實推進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和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年終考核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採取“產業+就業”促增收、“教育資助+醫療救助”斬窮根、“住房安全+社會保障”兜深貧等方式,集中優勢兵力,集聚資源要素,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三是不斷加強作風建設,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以強有力的監督問責倒逼責任落實,以釘釘子精神反反覆覆去抓,堅決防止“虛假式”脫貧、“算賬式”脫貧、“指標式”脫貧、“遊走式”脫貧。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不斷夯實貧困地區的發展根基

黔江、豐都、奉節3個區縣,前兩者已經脫貧摘帽,後者也即將迎來國家檢查驗收,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已經或將要達成,但三位嘉賓坦言,對照高質量脫貧標準,各自都還有一定差距。

“以豐都為例,儘管在一年半以前已脫貧摘帽,但這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相反,我們的想法是,通過打贏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不斷建立、完善體制機制,為以後減少相對貧困探索經驗。”徐世國說。

徐世國介紹,豐都將建立3個長效機制,讓脫貧成效長效可持續:首先是建立臨界貧困低收入戶管理機制,對3500—5000元的非貧困戶和已脫貧戶極易致貧返貧現狀實現動態管理、精準幫扶,防止返貧致貧;其次是建立“五新”志智雙扶內生動力激發機制,針對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堅持物質精神兩手抓、內因外因雙驅動,教育引導廣大群眾激揚精氣神、努力向前跑;第三是建立到戶到人利益聯結長效機制,圍繞“縣有龍頭企業、村有骨幹產業、戶有致富家業”,全面建立財產、資本、股權、工資等長效帶貧益貧機制,讓有勞動力貧困戶在產業項目上有較為穩定務工收入,有承包權、林權的貧困戶有資產收益或生產經營收入。

“黔江也是如此,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但脫貧的根基並不牢固,一些群眾主要是因為扶貧政策而脫的貧,一旦失去了政策,便可能返貧,而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儘量減少這些可能性,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本領和意願。”餘長明說,黔江將進一步強化產業扶貧,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和生態旅遊業,讓更多群眾吃上“生態飯”“旅遊飯”;進一步強化兜底扶貧,探索建立農村特殊困難群體濟困機制,解決農村失能老人和特殊家庭“不愁吃、不愁穿”,確保他們基本生活有保障;進一步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加大貧困群眾產業技能培訓力度,幫助貧困群眾“進企業、進景區、進城區”就業創業,讓其有穩定的工作崗位;進一步強化志智雙扶,激發貧困群眾“如今政策真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的熱情和衝勁,激勵他們自力更生走上致富路。

楊樹海說,奉節將通過“四訪”工作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所謂‘四訪’,就是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這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工作方法。”他說,幹部走訪,要求幹部轉變工作作風,深入開展“兩回兩講兩解”,每月開一次家庭會、幹一天農家活、住一晚農家屋、做一件貼心事,與群眾交心談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引導群眾樹立主體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教師家訪,即讓全縣教師定期“送育上門”“送愛上門”“送教上門”,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輟學失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醫生巡訪,則是讓醫生走到院壩去,把健康送到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小病少跑路、大病少花錢;農技隨訪,是在“授之以魚”的同時更“授之以漁”,圍繞奉節“4+3+X”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量身定做25種增收模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確保每家每戶長期穩定增收。

短評》》

脫貧成效要經得住時間的檢驗

方桂琴

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脫貧質量如何,不取決於各級領導如何彙報的成績單,而是取決於各地脫貧工作的實際成效,取決於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有沒有得到徹底改觀。追求脫貧質量,就要不求速成,穩一穩、沉澱沉澱,確保脫貧成效經得住時間檢驗。

脫貧成效要經得起時間檢驗,就要擠幹數據水分。有些地方為了讓脫貧“成績單”好看些,就片面追求數量,搞“急就章”,突擊式扶貧;有的作風虛浮,或擅自降低脫貧標準,或弄虛作假,靠數字遊戲來脫貧……要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時間檢驗,就不能因追求“早退”或害怕“遲到”,而急功近利去搶功、冒功,而是要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嚴把貧困退出關,嚴格執行退出的標準和程序,把群眾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作為考核重要指標,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脫貧成效要經得起時間檢驗,就要兜牢底線保障。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就是在夯實脫貧攻堅的基礎,這個基礎沒有打牢,就會影響脫貧攻堅戰的最後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係攻堅戰質量。要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時間檢驗,就要在普遍實現“兩不愁”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面臨的最後壁壘,確保如期完成任務,切實兜牢底線保障。

脫貧成效要經得起時間檢驗,還要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今日脫貧明日返貧,或者飽三年餓三年,絕不能算穩定脫貧。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既要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適時組織對脫貧人口開展“回頭看”;也要將短效扶貧與長效扶貧相結合,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強化產業扶貧,組織消費扶貧,促進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工作崗位;還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只有分類施策、標本兼治,才能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長效脫貧、高質量脫貧。

脫貧攻堅既要“對症下藥”,確保“藥到病除”;也要“善治未病”,做到“固本強元”。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脫貧成效經得住時間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