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東北振興政策紅利 五箭齊發助推我市振興發展

搶抓東北振興政策紅利  五箭齊發助推我市振興發展

國家深入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市發改委抓住振興工作這個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搶抓機遇,爭取政策紅利,為我市向上爭取了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東北民營經濟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等多項國家級首批試點示範城市,全市上下繆力同心、實幹擔當,試點工作集群效應凸顯,形成了一批可複製的好經驗好做法,優化了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佈局,極大促進了我市振興發展。

一、老城區煥新顏,居民喜連連

2014年國家啟動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政策以來,我市鐵西、立山老工業區成功納入東北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專項支持範圍,爭取的7億元振興資金給鞍山老工業區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企業搬遷改造方面,已有鞍山製藥有限公司等50家老工業企業搬至工業園區,企業在搬遷改造過程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實現資產重新配置,技術升級產品更新換代與人才引進,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興盛路、四方臺路等多條主幹道及老舊排水管網道路進行高標準修復改造,同時由於搬遷項目的進駐促進了園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培育發展新動能方面,利用老工業企業騰退土地建設了永樂九年一貫制學校、鞍山市文華學校、12所中小學校操場改造等一批教育項目,完成校園三通兩平臺信息化建設,並獲評遼寧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區,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又促進了萬科、遼寧萬貫置業等一批實力強的地產開發公司投資興業,開發公共事業項目和商住項目面積近200萬平,城區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社會民生髮展方面,累計改造32個老舊社區,改造老舊居民樓800棟,建築面積377萬平。修建小區道路51.8萬平,新建人行道板39.7萬平、改造綠地面積56.25萬平、修復排水管線4.7萬米、為小區安裝配備了路燈、休閒座椅、健身器材等一批便民設施,惠及居民6萬戶,社會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通過振興政策的深入實施,實現了企業搬遷改造、工業園區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髮展的良性循環,多方共贏的喜人局面,極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切實改善老工業區城市面貌。

二、獨立工礦區健康發展

2015年大孤山獨立工礦區被列為國家搬遷改造工程試點以來,累計向上爭取政策資金3.97億元,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避險安置和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平臺四個方面著力解決工礦區基礎設施、職工住房、就業、生態環境治理、工礦區轉型發展等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完善工礦區交通、供排水、電力、供暖等基礎設施和商業、學校、衛生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目前,改擴建道路25.5公里,新建改建換熱站5座,改造配水、燃氣、供暖等基礎設施管網38.9公里,有效改善了工礦區對外連接通道。搬遷企業18家,規劃安置居民2576戶,將極大改善了百姓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隨著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的深入開展,將加大培育接續替代產業,綜合整治和恢復自然環境,推動大孤山工礦區持續健康轉型發展。

3、 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名列前茅

作為全國首批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城市,我市緊扣改革試點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著力補齊制約我市企業發展的短板、破解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目前,我市共有75家企業、6所中職院校參與試點。試點專業15個,涵蓋了我市裝備製造、交通物流、電子商務、醫療衛生以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特別是主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開設了激光設備操作與維護、工業機器人裝配與操作專業。引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共有161名專業教師參與試點工作,在試點企業遴選了200名企業培訓師。試點專業招生654人。初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平臺支撐、機制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體系,形成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元培育"鞍山模式",在全國首批15個試點城市中名列前茅。

4、 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四射

獲批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試點市以來,初步形成了具有鞍山區域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新模式,建立以"親"、"清"為主要特徵的新型政商關係,在全省率先成立民營企業發展服務委員會,出臺加快民營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建成"企業之家"服務平臺,註冊企業2萬戶。建立中小微企業金融信用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線上融資16.8億元。"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建成全市政務服務"一張網",審批服務辦理時限壓縮68%,審批環節壓縮54.9%,政務服務事項進廳率達到79.8%,"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93.5%,審批環節壓縮了54.9%,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5個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實現"32證合一"營業製造,獲得國務院通報表揚,成為我省在該領域唯一獲得表揚激勵的城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20.8萬戶,約佔全部市場主體的96.7%。後英、紫竹兩戶民營企業進入銷售收入超百億元行列,博億印染入選全國輕工百強企業,七彩化學和亞世光電成為2018年以來東北三省僅有的兩家A股新上市企業。2018年民營企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5億元,增長25.5%,佔全市比重達52.1%,鞍山民營經濟拉動力顯著增強。

五、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提檔

獲批全國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城市以來,我市制定出臺《鞍山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實施方案》,探索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和模式。構建以鞍山高新區、鞍山經濟開發區、遼寧(海城)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為核心載體的產業轉型升級支撐體系,一方面,傳統產業升級成效明顯。加快鋼鐵、菱鎂、裝備製造產業創新發展,2018年鋼鐵產能減量置換和裝備升級全面啟動,"雙鞍"融合取得積極進展,共同推進鞍鋼鋼絲繩製品生產線等7個項目試生產,鋼鐵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菱鎂產業綜合整治推動了優勢企業效益提高。後英集團等6家企業菱鎂礦浮選項目達產。菱鎂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裝備製造業呈現高端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福鞍集團10兆瓦燃氣輪機組試製,宏成電力世界首條鈉離子電池生產線、中德汽車配件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裝備製造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與此同時,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激光、電子信息產業深入推進,我市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3.5%,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增長20%,1億元東北振興新動能培育資金,為示範區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和企業創新創業能力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初步形成了佈局合理的國家、省、市三級研發機構梯隊,全市研發機構總數達到491家。我市擁有省級產業專業技術(綜合)創新平臺26家。院士工作站20個,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和引擎。

工作啟示:市發改委振興工作做到"三個聚焦",一是聚焦振興政策,強化頂層設計,在國家未出臺的振興東北政策之前向上提出意見建議為我市尋求頂層設計支持,在振興東北中贏得先機;二是聚焦振興發展,強化戰略謀劃,在已出臺政策中為我市振興尋找支撐載體,全面爭取政策試點先試先行;三是聚焦振興宣傳,強化項目爭取,全面打造東北振興發展宣傳平臺,在國家常規政策中為我市爭取政策紅利。

下一步,振興工作圍繞我市"兩翼一體化"發展戰略,組織全市振興各條戰線提煉我市振興發展的支撐點、成長空間與實現路徑,積極對接國家振興政策,推動我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