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掉“二道販子”,農民種地新模式,每畝增利近120元,你知道嗎

自古以來,農民就是以種地為生,一家幾口全靠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養活,可是如今不一樣了,雖說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家裡也都富裕了起來,但家裡的土地還是由老人種著,一來是家裡老人閒著也是閒著,還不如增加點收入;二是因為他們覺得以後老了在城市混不下去了,回到家也不會捱餓,土地是自己的最後的港灣,所以他們對糧食的價格也格外的重視。

擠掉“二道販子”,農民種地新模式,每畝增利近120元,你知道嗎

這不,前幾天往家裡打電話,大伯說正在家裡賣玉米,說是賣給了玉米販子,抱怨著說:這一年辛苦白費了,根本沒賺多少錢。其實,在農村,這像是一個約定成俗的事情,每年家裡收好的農作物都會賣給“二道販子”,他們都會以低價收走,農民最後種植的時候還是要從中間商那裡買種子、化肥。這樣一來,得不償失,除了要低價賣出去自己辛辛苦苦一年種的糧食,還要高價從中間商手裡買東西,這讓農民很苦惱。

這對種了大半輩子地的農民來說,是正常的事。長期以來,農民都是靠中間商買賣著農作物,這樣一來,中間商就會把這其中的利益儘可能的留給自己,農民的糧食自然也就賣不了高價格,有時這中間會出現“三道販子 ”,這樣一來,農民種糧食的利潤就更微乎其微了。

擠掉“二道販子”,農民種地新模式,每畝增利近120元,你知道嗎

其實,在這之中,企業的利潤也是受損的,通過一層一層的販子,企業收糧食的價格就提高了,如果能直接從農戶手裡收購農產品,會大大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

農民有苦說不出,企業又需要花高價收購農產品,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這就會導致農村品出現供過於求或者是供大於求的情況,不利於農作物的良性循環。面對這種情況,農民該咋辦?

當然,這不是農民自己能夠解除的,需要三方作出努力。一方面要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因素,企業與農戶進行直接溝通,把中間商給繞過去,直接買賣。這樣一來,農作物的價格自然而然就上去了,還有一方面,就是和提供化肥、種子等農產品的經銷商進行溝通,達成協議,這樣既壓低了農民購買價格高的問題,也解決了經銷商的銷路問題。

擠掉“二道販子”,農民種地新模式,每畝增利近120元,你知道嗎

近來就有人從這種新的模式中受益了,在山東省濟寧市農業“約定成俗”的模式被打破,農戶不再受中間商的制約,農戶,企業,以及農資經銷商把各自的需求溝通清楚,就省了中間的麻煩。農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從經銷商那裡直接購買種子化肥,成本大概降低了14%,又把農作物直接賣給了企業,比往年的銷售額提高大概6%。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成本,又增加了收入,一畝地大概可以增利近120元。

這種新模式讓農民和企業實現雙贏,何樂而不為呢?對於糧食價格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覺得這種新模式怎麼樣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