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一代武學宗師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學院教拳的日子

今年 是著名武術家、吳式太極拳宗師、太極技擊實戰家、武學大家王培生先生誕辰100週年,逝世十五週年,在北京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作為他的入室弟子,特別懷念他在北京舞蹈學院辦班教拳的日子。

北京舞蹈學院是王培生先生晚年教拳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從1991年起到2000年,整整十年,王培生老師在這裡辦班三十多期。先後教授了吳式太極拳37式、吳式太極拳老架81式、吳式太極拳16式、吳式太極劍、吳式太極刀、吳式太極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捋)、尹式八卦掌,劉式八卦掌散手、三才門乾坤戊己功、錦九段、純陽劍等功夫。學員達一千多人。這期間王培生老師收徒三次,收入門弟子四十人。其子王乃昭同時也收徒十人。王培生老師真正是十年如一日,傾囊教真功。2000年王培生老師遷居到回龍觀之後,因路途較遠,又身體有恙,不再到舞蹈學院親身執教了。他老人家又指派其再傳弟子王鴻鄂繼續在舞蹈學院辦班,又教了太極沾杆,重新再複習了太極拳三十七式,太極拳老架及八卦散手掌等,直到2003年非典襲來,舞蹈學院停止院外人員入內,而後又全面修建院區,太極拳班至此停辦。

王培生老師在北京舞蹈學院辦班時間之長,傳授內容之豐,學員之多,收入門弟子之眾,在王老師太極拳教學史上都是少有的,值得大書一筆。

1991年春天,經中國健美協會、中國舉重協會主席曾維祺先生介紹,王培生老師到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教太極拳。當時由北京圖書館工會出面組織辦班,第一期太極拳37式班學員達七十名之多,而後又教64式吳式太極劍,由於種種原因,北京圖書館工會不再承擔辦班的任務。北京舞蹈學院原老教務長駱璋先生充分認識到王培生太極功法的寶貴性,希望把王培生的太極功法引入舞蹈教學之中,決心把這個太極拳班辦到北京舞蹈學院去。經曾維祺、劉宣等人商議,介紹王培生老師到舞蹈學院教拳,王培生老師欣然同意。這樣在北京舞蹈學院由駱璋先生牽頭辦起了王培生太極拳學習班。從1991年冬天起,王培生老師到北京舞蹈學院太極拳班任教,一直到2000年,十年間,除王老師出國講學外,學習班從未間斷,王培生老師對舞蹈學院吳式太極拳班的創辦和發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學員們對老師也有著極深厚的感情。當時辦班的組織者有明確的宗旨,辦班的目的就是為繼承發揚傳統武術精華,辦班為王培生老師提供一個講課的平臺,為大家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絕不收一分錢營利。大家遵照這條宗旨,每次學員交費都附上學員名單,全部交給老師。

忆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拳的日子

王老師在舞蹈學院

從左到右:陳為通、劉宣、王培生、曾維祺、關振軍、李家僑

忆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拳的日子

王培生老師題字

忆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拳的日子

王培生老師教81式老架(舞蹈學院教學樓舞蹈家搖籃前 )

最初兩年太極拳班的事務由劉宣、駱璋二人管理,後來因二人年邁體弱,經請示王老師同意,便委託年富力強的我(關振軍)主持太極拳班的事務,諸如與老師聯繫課程安排、學員登記、收費交費、過年過節到老師家看望等都由我操辦,一直到2000年。其中還經歷了兩次印誠功法的交流會,也是由我主持的。我與恩師也結下了極深厚的特殊的感情。

北京舞蹈學院的領導對太極拳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處處提供方便,學習班不僅可以在院內選取練功地點,為解決冬天寒冷問題,院領導還特批教學樓106體操練功房免費供王老師講課使用。這樣太極拳班,春秋時節在露天舞臺上課,夏天炎熱到舞蹈學院宿舍樓後的小松樹林練功,冬天到有暖氣的練功房上課。舞蹈學院成為王培生老師教拳最理想的場所,也為一批離休老同志參加學習班提供了重要保障。

忆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拳的日子

王培生老師教八卦散手(舞蹈學院宿舍樓後小松樹林 )

舞蹈學院的太極拳班為什麼有那麼強的凝聚力呢?為什麼舞蹈學院這裡能夠一期一期辦下去而長久不衰呢?這是因為一代宗師王培生老師對舞蹈學院太極拳班的創立與發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老師與學員們有著深厚的特殊感情,學生崇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師生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太極拳傳播下去,並使之發揚光大。老師真心教,學生用功學,師生共努力,成果最喜人。我們回憶這十年學拳的經歷,王老師的音容笑貌,就像在眼前一樣,談論這十年的學拳生涯,大家有很多共識。

一、王老師身上就是一個大寶庫

王老師在舞蹈學院教拳,來這麼多人學習,一是因為他的名聲大,更主要的是他教真東西。人們不僅是慕名而來,更是為得寶而來。他教三十七式太極拳,不是簡單地教外形動作,而是特別強調意念的運用和知覺反映,每個動作都要循經走脈,按竅運身。應該明白身體各部位是如何配合協調一致的,虛實如何變化,眼神注視何方,穴位氣感如何,它的健身和技擊效果何在。這些東西,學員們在過去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感到特別新鮮。每次講到技擊,都要讓學員們親自運用,讓人感到神奇無比!講到用穴位活動引導身體動作,使人們大開眼界,比如意想兩陰陵泉一貼就能束身而神氣貫頂,身體輕靈,又如蹲身時意想尾閭找照海,而後再想兩膝蓋(陰陵泉)上天,便能自然平穩。舞蹈學院的幾位業務老師聽課之後說,我們在課堂上幾年都講不明白的動作,經過王老師一說,一下子就開竅了。

忆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拳的日子

王培生老師為關振軍講解技擊(舞蹈學院106體操房 )

王老師曾講一個故事,20世紀40年代京劇表演藝術家侯喜瑞老先生同王老師交往,他聽王老師講意想以穴位活動帶動身體動作感到特別靈。他對王培生老師說,哎呀,我要是早十年認識你就不會捱打了(舊時教戲靠打板子,學生做不好的動作就要捱打)。舞蹈學院一位教授非常感慨地講:“王培生老師身上就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參加太極拳班就是取寶來了,對我教學大有裨益。”後來這位教授成了王老師的入門弟子。當時不少武術愛好者為取寶而來到北京舞蹈學院的。太極班裡,有北京舞蹈學院附近的,還有要趕幾十里路來這裡學習的。如門頭溝區、朝陽區、通州區、順義區、昌平區、東西城區、宣武區、崇文區、石景山區、豐臺區。王老師教的是真東西——武學精髓,這是舞蹈學院太極拳班的最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真心傳寶,不使太極拳失傳

王培生老師來到舞蹈學院,一心一意撲到太極拳班的教學上,十年來風雨無阻,除了到國外講學,從來沒有誤過課,也沒有請過假。他老人家的住地離舞蹈學院很遠。沒有便捷的專車,乘公共汽車還要步行兩站,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早晨起早往舞蹈學院趕。記得有一年夏天,早晨起來就下大雨,而且是風雨交加,老人家硬是還在上課,趕到之後全身都溼透了,學生見了非常心疼,大家一同說,這麼大雨,您就不要來了。王老師鄭重地說:“人無信不立,習武之人最講信義,今天是我上課的日子,我怎麼能不來呢?”老師的高尚武德和敬業精神令人感動。他用身教給我們上了一堂武德課,有人問王老師,您這麼大年紀了,還風風火火的講課,這是為什麼呢?1996年,老人家敞開心扉,毫無忌諱地說,我77歲了,我的東西不能帶走,我現在是加緊往外扔東西,你們誰撿到就是誰的。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不能在我這兒失傳呀!

為了儘快地把真東西傳給學員,王老師在舞蹈學院辦班執教,採取單科獨進。連續不停的方法,辦完一班馬上就開第二個班,十年來辦班三十多期。太極拳37式辦初級班兩次,又辦個提高班,再後又辦研究班,一層深一層,逐步把真東西傳給學生。一期接著一期前後又教了吳式太極拳老架子、直趟八卦散手、尹氏八卦六十四掌、太極推手、太極刀、太極劍,太極沾杆、純陽劍、乾坤戊己功、錦九段。他的富有獨創性的練功秘訣:太極八法要義、太極五行要義、神意不同處、六球運轉等武學理論精品都在舞蹈學院太極拳班一 一宣講。他老人家在實踐自己的理念。1998年,他說:習武之人要講武德、說話講口德、手德、身德是最起碼的要求。在今天,一個武術家真正的大德是看你是不是大公無私,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獻給人民,造福子孫後代,使國家興旺發達。用太極拳造福後人,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理想。他看到學生一時學不會,功夫不上身,他真著急上火,有時甚至發脾氣瞪眼睛。正如一位記者所說,他真不是保守怕別人學,而是怕人家學不到。

我和劉宣、駱璋等是舞蹈學院太極拳班的中堅分子,又是王老師鍾愛的弟子。我們回憶起來,每個人都捱過王老師的訓斥,說你“學不進去”、“笨”、“學得太慢”等等。過後,他又從另一個角度表揚你,說你忠厚實在,學習穩重,練功紮實。而那些一點就會的機靈鬼,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倒學不著真東西。他常說,以前自己直言糾正別人武學上的錯誤,往往是引起別人的不滿,真是得罪人,還丟東西。然而,他就是改不了這個“直言”的這份真心。

1994年,他到美國講學回來沒有休息,時差還沒調整過來,就急急忙忙地到舞蹈學院看望大家,迫不及待的來上課,可見他對舞蹈學院太極拳班的深厚感情,可見他教拳傳藝的心是多麼急切。

他傳藝的真心是澆灌舞蹈學院太極拳班的聖水,使太極拳班越辦越好,成了一顆永不凋謝的常青樹。

三、教學方法獨特嚴謹,又能因人施教,使不同類型的學員都能得到滿足

北京舞蹈學院太極拳班,多數學員是離退休的老幹部和知識分子,他們需要的是健身祛病強體,另一部分是青壯年學員,他們最感興趣的是武術技擊。同時學員的層次也不一樣,有的是習武多年,有的是初來學習。常言道,“廚藝雖好眾口難調”。而一代武學宗師王培生先生卻能在一堂課裡讓不同層次的學員都感到滿意。他每次講課分三個層面:一為灌注;二為講解;三為技擊示範。他灌注的東西要求全體學員一點不走樣地記下來,為了取得好的效果他滿課時要求學員聚精會神地聽,不讓記筆記,更不贊成用錄音機。他不斷地強調聽我的聲音,把我的聲音進入大腦,印在腦子裡去探尋你的動作,開始學員不理解,有人覺得是教條。到了後來才明白,這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的基本訓練。這個層次一丁點都不能馬虎。他老人家講,拳要是打的不正確,打得潦潦草草就不如不打。初學者是打下基本功的基礎,中級學員是複習課程,高層次的學員是要通過聽課糾正以往的不足與錯誤。

第二層面是講解。王培生老師講拳時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語言生動活潑,常用生活中的實例把深奧的太極拳理解釋的淺顯易懂,比如講蹬腳時,用起重機比喻身體的平衡,有時他講好多事情,沒進入狀態的人會以為是在說閒篇,與課堂講的內容沒關係,其實是老師轉著圈地往拳上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各個不同的側面幫助學員去理解拳理,所以不同層次的人都能受益,不僅學了拳,還聽了文史知識,豐富了生活情趣。

第三層面是技擊示範。這是王老師講課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講太極拳不是隻講套路動作,而是把每一個動作的健身意義和技擊作用都講出來。在他看來,太極拳的每一招、每一式,甚至一投足、一屈指都有技擊作用。講技擊時,他要找幾個年輕一點兒的學員試手,當靶子,讓人們看看太極拳技擊的作用。還要給老同志們講清這個技擊動作在健身中的作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多年輕的學員就是奔這個來的,他們從幾十公里之外的昌平、順義、大興、房山而來,就為了學點兒真東西。法源寺有位年輕的和尚到韓國訪問回來不休息,直奔舞蹈學院太極拳班,生怕耽誤了一節課。學員們一時做不上來,王老師就手把手教,一招一式,反覆操練,一絲不苟,直到學會為止。

我就是他選中的第一個試手的人,每節課都被摔幾次,十年下來不知摔了幾千個跟斗,也正是如此,我功夫上身較快。老師談到他晚年的弟子時,說我對武學理解透徹,我想這跟當靶子挨摔不無關係吧!王老師講的很多東西過去是不外傳的,王老師以其高深的武學造詣,毫無保留地傳給學員。比如千斤墜、點海底、金絲纏腕、藤蘿纏樹、樹倒藤蘿死。這些實用的一招制勝的技擊方法,大家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新奇無比,有誰不願意學呢!至於王老師課堂上口中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變化之理,唸唸有詞的“道也須臾不可離,可離非道也。”“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空色色,色色空空”,佛學理論在技擊上的運用,更是我們大家無限嚮往的,不斷追求的武學真諦。

在北京舞蹈學院這十年,王培生老師精心教拳,培養出一批武術人才。如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關振軍、副會長劉建波、副秘書長陳瑋、王鴻鄂(現任山西省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北京吳式太極拳推手大會教練李宗蒲、孫文亮等等。這段歲月令人懷念。現在大家紀念王培生宗師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老人家傳授的武學再傳播下去,使之發揚光大。舞蹈學院的教授劉友蘭、胡爾巖等將王培生老師的太極拳理論融進了舞蹈教材,殷梅、劉廣來、陳惠良、孟慧榮、劉國富、蔡翰枝等把吳式太極拳傳播到美國、歐洲及東南亞各國。北京舞蹈學院太極拳各期學員們,大家都十分懷念跟王老師學拳的那段難忘的歲月,都十分懷念我們尊崇的可愛的老師王培生先生。

忆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拳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