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父母不焦慮?

雷尼爾書院是一家美國西雅圖本土的教育平臺,為國內中小學生提供一站式在線英語課程與美國留學規劃服務。


前提


需要交待一下前提,我地處美國中部一個農業州,本州K到12年級基礎教育水準,在美國屬於中等水平。我住在大學城裡,全市25萬人,有4.4萬名大學生。25歲以上人口裡,有超過81%的人擁有大學專科以上學位。本市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是8.5萬美元,均值是10.5萬美元。美國各州情況差異巨大,即使同一個城市,不同家庭的選擇也很不一樣,所以,我也只能談我看到的現象。

小助教

本州據說一年有半年被白雪覆蓋,於是我給孩子們報名了下個月本地雪場的單板課程。為什麼不報這個月的呢?因為名額被搶完了啊。

報名之後,我開始琢磨:雪場硬件怎麼樣?幾條雪道?教練水平如何?“魚雷”多不多?雪場秩序好不好?雪場提供午餐嗎?好吃嗎?……我還忽悠鄰居也給孩子報了名,萬一哪裡不合適,鄰居怪罪我,多不好。就這樣,一瞅這個月成人課程還有名額,我索性給自己也報了名,體驗一下吧。

第二次課,教練指著魔毯說:“我們嘗試一下上魔毯去初級道吧。誰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想留在練習道上的,請舉手。”我,作為全班拖後腿的學生,立馬舉手,於是,教練帶著其他同學們直奔魔毯而去,留下一個小助教陪我練習。

我從坡頂一路換刃滑倒坡底,前刃轉後刃時挺簡單,後刃轉前刃時回回摔個嘴啃泥。小助教盡心盡力,我滑著,他卸下雪板在旁邊陪跑,看我要摔跤了趕緊一把拉住。我滑了多少次,他就陪跑了多少次。

有一次,我在坡底卸雪板,一陣風吹來,我直直地向旁邊滑去,人有點凍傻了,也可能是累傻了,總之我毫無反應。小助教一腳踩在我雪板上,這才避免了我掉入旁邊深坑的惡果。

我跟小助教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他14歲,在附近一所中學讀8年級,週一到週五,放學了就來雪場打零工,下午4點至7點,週末兩天全泡在雪場裡,媽媽負責接送。我一算,他每週要在雪場裡打工差不多接近30個小時。

“你很棒啊,現在就開始賺錢了!”

他靦腆地笑了:“媽媽說,我應該開始攢錢了。”

回家後,我把他當成“別人家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大肆宣揚:“看看,小哥哥比你大兩歲,已經開始賺錢了啊,多有成就感!你們別成天想著幫我做家務從我這裡賺錢了,要從陌生人身上賺錢才叫真正的賺錢啊!”

我們住在北京時,身邊14歲的孩子都在忙什麼?有幾個孩子想過打工攢錢經濟獨立的事情?又能憑真本事賺到錢?

勤奮的亞裔

老大所在的中學舉行數學競賽,華裔包攬了前7名,前10名裡8名華裔2名印裔。其中一名印裔是老大的好朋友,一半羨慕一半嫉妒地跟老大說:“你們中國人的數學怎麼那麼好!”

這名印裔同學,父親在家裡教他數學,一進入6年級,就開始上9年級數學課,整整跳了3級。老大說,他每天晚上都要在家裡學2個小時數學,週末也要做題,在學校一談起數學題就兩眼放光。

去年暑假剛到,我就發現本地中學孩子裡戴眼鏡的比例遠超乎我想象,不是說華裔容易近視、白人不容易近視嗎?怎麼我看到那麼多白人小孩也戴眼鏡?老大說:“打遊戲打的唄!他們在學校談遊戲,在家裡打遊戲,眼睛能不壞嗎?”

反正我沒見過老大在家裡做學校作業,放學回家,沒有作業,那就自己安排,家庭的影響悄然浮現。小助教就在家人支持下來雪場打零工。

印裔同學回家學數學,大多數孩子回家打遊戲。雖然最後大家都落得近視戴眼鏡的結局,但是原因不一樣。

GPA和體育

我問老大:“全校最受歡迎的學生是誰?全班最受歡迎的學生是誰?”

他想了想說:“可能是那些體育好的孩子吧。不過我對橄欖球籃球毫無興趣,他們談的球員和比賽,我都不懂。我對棒球有興趣,可是這裡的棒球隊很一般,沒人看他們比賽。”

看上去,那些體育好的孩子又帥又酷。他們的GPA如何?這屬於個人隱私,學校不公佈。

如果一個孩子GPA高體育一般,那麼就是典型的書呆子形象,在校園裡並不受同學們追捧。如果一個孩子體育好,無論成績如何,都容易成為校園明星。

在一些地方,GPA高的孩子甚至會被同學們排擠霸凌,校園反智主義登峰造極。我們的中學地處大學城,同學家長基本也是高學歷,所以反智主義在我兒子的中學並不流行。但是,體育好的學生,依然受追捧。

我訪問的大學屬於公立旗艦大學,在美國能排到前30名以內。我在國內的大學屬於985高校,我們學院是雙一流高校裡的雙一流學院,高考成績位列前1%,才有可能考入我的大學。

比較這兩所大學的學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國大學生普遍熱愛鍛鍊身體,寬肩粗胳膊倒三角身材,校園裡隨處可見。中國精英大學生的典型形象是瘦弱,肩寬胸圍腰圍差不多一樣粗細,整個人像一個長方形。當中國孩子忙著刷題備考的時候,美國孩子忙著鍛鍊身體強化體育。

去年我剛到的時候,本州大學橄欖球隊的樂隊指揮在工作43年之後,榮譽退休了。這是大學校園的一樁大事,校報多次採訪他,大學主頁的頭條是他,本地電視臺晚間新聞裡也出現了他,後來我去看校際橄欖球比賽,他作為嘉賓登場。

我想,大學裡幾千名教授都是終身教職,工作43年的員工太多了,然而,不是每一位在大學服務43年的退休員工都能享此殊榮。我國內大學校隊好像沒有專屬的樂隊指揮,別提指揮了,就連國內大學校隊的教練是誰,我也不知道,學校不宣傳他們,我也對體育沒太多興趣。這就是中美教育和社會評價標準的差異。

一元與多元

為什麼小助教的家長支持他打零工?

為什麼老大的同學每天回家打遊戲?

為什麼樂隊指揮退休是大學校園新聞的頭條?

對比思考一下:

我們的家長會支持14歲的孩子打零工嗎?

會允許孩子回家打遊戲嗎?

我們大學校園新聞的頭條屬於誰?

這背後的原因,跟中美社會評價標準不同有關。

中國教育強調一致性,培養出的學生標準整齊且面貌一致,每個學生的出路都一樣。

美國教育視個人是獨特的,教育的目的是令每個人都成為他/她自己,每個學生都擁有不一樣的經驗。學霸固然出路多,學渣也未必無路可走。

中國社會評價學生的標準太單一了,就是成績好分數高,考進名校,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這就是“別人家孩子”的典型路徑。我們評價一個人,通常看重的都是外在量化指標,身高、體重、教育、收入、房車……很少關心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滿意、對社會是否有貢獻。

美國社會共存著多樣化的評價標準,首富未必是“人生贏家”,公務員也可能因為政府關門而被迫無薪工作。

文科博士讀個七八年,太常見了,就算拿到博士學位找到終身教職,大學教授的收入可能還沒有熱門餐廳服務員那麼高,七十年代耶魯大學社會學教授課餘還得養羊,因為耶魯收入不足以養家(出自李連江的書)。與其人到三十才質疑“我辛苦讀書圖什麼”,不如先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再努力讀書。

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畢業生選擇了赴美留學和就業,父母們從中國激烈的高考裡拼出一條路,高分是他們一路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關鍵。因此,在培養孩子時,父母傾向於採用自己熟悉的方式。

美國華裔父母推孩子出成績,最容易體現在高GPA方面。各種標化考試,華裔成績都是最高的。

華裔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恐怕是自己孩子的學業成績平平或者一路下降,這意味著父母既往經驗不能為孩子提供任何幫助,也意味著孩子以後沒有高學歷很可能收入不高。

在我看來,美國華裔家長的焦慮,其原因也在於家長們放不下自己的既有評價標準,不能接受美國校園的主流評價標準。或者說,家長們希望在下一代身上覆制自己國內高考成功的經驗,一旦發現孩子成績平平,不能被心儀大學錄取,華裔家長往往焦慮了。

華裔家長們處於兩種評價標準的夾縫,既要保持學業成績的優秀,又要在美國校園裡獲得他人肯定和讚揚,好難啊!

把孩子培養成人,還是培養成機器人?

華人聚集的論壇裡,經常看到家長們在討論,為何一個高GPA、文體俱佳、當了多個社團領袖的華裔孩子,不能被藤校錄取?這一定是藤校歧視華裔!

我是美國社會的觀察者。在我看來,這種標配的華裔學生太多了,一個個似乎是同一個模子培養出來的,區別只在於你參加了數學競賽我參加了生物競賽,你練鋼琴我練單簧管,你打籃球我練游泳,最後演變成了比誰的成績更高,水漲船高,本州前三名已經不行了,要達到進國家隊代表美國參加世界比賽的水平才行。

華裔父母總是有本事把一切課外活動變成了跟其他同學的競賽,唯獨缺乏的是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以及,孩子的熱情到底是什麼?一個人四面出擊全面開花,固然很可能天賦高,但更可能是被刻意培養成的人才。

有一次,我跟朋友開玩笑:“你這樣做,是想把孩子培養成人,還是培養成機器人?你推娃的這些項目,哪些是機器人註定勝過人類的,哪些是機器人無法打敗人類的?”

最成功的教育

虎媽蔡美兒的經驗總是被人津津樂道,她兩個女兒的優秀(讀藤校,大女兒參軍)總是被拿來證明她育兒的成功。

我覺得現在斷定蔡美兒的教育是成功的,為時過早。

在我看來,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接受這種教育長大的孩子,為人父母后,又在自己孩子身上覆制自己童年的教育模式。父母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包括教育模式。

蔡美兒父母對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因為蔡美兒把父母的教育手段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蔡美兒對女兒的教育是否成功,要等她女兒建立家庭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再說。

跟我一樣的七零後,我們小時候所接受的那一套教育模式,恐怕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因為七零後當了父母之後,更多地是對當下教育模式的不認同和批評,尤其是父母學歷越高,對自己童年教育模式的批判往往越深刻。

目前,無論是哪個職業群體,無論在哪裡生活,父母幾乎人人焦慮。

選擇應試教育的家庭,孩子要提前學,假期補課,每天做卷子,近視率超高,每次考試排名就是一次錘鍊。

選擇國際學校或者低齡出國的家庭,往往焦慮孩子的中文在退步,數理化程度不如公立重點學校的高。

鄉村兒童的父母擔心自己孩子沒法享受安靜完整的教學,老師和教室都緊缺,越來越多的無人工廠正在建設,將造成大批藍領工人失業,想打工都找不到機會。

家住大城市的父母擔心自己孩子考不進好的學校,從而階層下滑。只有一半的初中生能讀高中,如果讀不了高中,孩子做什麼呢?

天賦高的學生吃不飽,呼籲分層教學,要求在高中就提前學習大學課程。

普通學生還在為高中物理的定理公式而頭疼,紛紛棄考物理,以圖高考成績高一些。為什麼左手定理右手定理,我的手一伸,就知道電流的方向?

所以,我覺得我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模式真的很失敗。人人焦慮,無論當年是優等生還是差生,無論留在中國還是出國,一旦做了父母,都在焦慮自己孩子學習成績不夠好。無論距離家鄉有多遠,我們華人父母,共同焦慮的事情,相差的八九不離十。

一方面,父母們對現行教育模式不滿意;另一方面,父母們又希望在現行教育模式下,自己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

對一種制度不滿意,華人父母的選擇往往不是改變或者放棄它,而是按照現有制度自己先成功上車再說。

所以,我寫這篇文章,並不試圖說服父母們放下焦慮,改變一個人的想法,非常難,我沒有這個本事。

如果父母焦慮,那就承認焦慮、接受跟焦慮共處吧,別讓焦慮影響了自己正常的家庭和工作。

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教育模式,只有是否適合自己的教育模式,所以,不抱怨,不受他人影響,按自己的方案一步步走下去,相信後浪終究比前浪高。

父母總是把最好的奉獻給孩子,不是嗎?


END

雷尼爾書院

植根美國,優師優質

學術英語,同步美校

精品小班,固定老師

在線直播,視頻互動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