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第六章 再續新規劃

1945夏天,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提出了1946-1955軍艦10年建造計劃,按照這個計劃,1956年1月1日海軍應當擁有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10艘、重型巡洋艦30艘、輕型巡洋艦54艘、航空母艦6艘、小型航空母艦6艘、大型驅逐艦132艘、驅逐艦226艘、大型潛艇168艘、中型潛艇204艘、小型潛艇123艘等;可惜的是,這完全不符合蘇聯當時工業能力與經濟實力,只能做為紙面計劃而已。

同年9月,斯大林召開會議審議經縮減的海軍總司令部建議,11月蘇聯人民委員會簽署命令批准了海軍建造(交付)計劃,計劃在1946-1955年交付戰列巡洋艦4艘(實際完成0艘)、輕型巡洋艦30艘(實際完成19艘)、淺水重炮艦18艘(實際完成0艘)、驅逐艦188艘(實際完成85艘,至1957年完工168艘)、炮艦36艘(實際完成0艘)、護衛艦177艘(實際完成48艘,至1959年完工81艘)、獵潛艦345艘(實際完成157艘,到1958年完工280艘)、大型潛艇40艘(實際完成6艘,到1958年完工26艘)、中型潛艇204艘(實際完成151艘,到1958年完工215艘)、小型潛艇123艘(實際完成66艘)、獵潛艇600艘(實際完成110艘)、魚雷艇828艘(實際完成732艘)、掃雷艦艇800艘(實際完成276艘)、登陸艦195艘(實際完成1艘)、輔助艦船1876艘。

從這個計劃可以看出,這個新的計劃實質上是約瑟夫大叔對於1937年大海軍計劃的進一步發展,與原先不同的是,僅僅是大型水面艦只數量有所減少。由此可見,此時的蘇聯海軍還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戰列艦時代的終結和航空母艦時代的來臨!

在大叔的年代,這個計劃基本按照計劃進行(僅是在1953年取消了建造戰列巡洋艦的打算),但當赫魯曉夫執政後計劃受到較大變動,比如眾所周知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計劃建造24艘最終完工14艘,不過這已是後話。當然迷信導彈制勝的赫總給蘇聯海軍帶來的後果就是“我們建立了遠洋海軍,但卻沒有可用在大洋和遠海地區執行各種任務的大型水面艦只!”

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68бис型巡洋艦“庫圖佐夫”號

在十年軍艦建造計劃中,之前的一些設計缺陷得以重視與改善:改善了艦隻的適航性;擴大了雷達對於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標的探測能力;提高了艦隻的防空與反潛能力;完善了艦載武器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加強了艦隻的牢固性、防護性和生命力;改善了艦隻的操縱手段和電力系統行性能以及艦員住宿條件。總體而言,這一時期蘇聯海軍建造的艦艇還是有不錯的技術水準的。

潛艇

按照作戰使命,潛艇定義為兩個類型-大型的611型與中型的613型。這兩型潛艇成為了蘇聯海軍在第一個戰後十年中的主要潛艇類型,一共建造了215艘613型(約40艘支援了其他國家,包括我國)與26艘611型,共有7家船廠參與建造,最高峰時每5天交付海軍1艘!

大型水面艦只

如前文所述,十年計劃確定建造了航空母艦之外的軍艦,而日後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也從軍艦建造計劃中取消,這樣唯一剩下的只是輕巡洋艦。

一開始蘇聯建造的是根據戰前巡洋艦設計改進的68K型巡洋艦,一共5艘都在1950年交付海軍。隨後,針對改善了適航性、住宿條件而開始建造68бис型,也就是“斯維爾德洛夫”級,首艦1952年開始服役,在1948-1954年共有21艘在動工,最終完成了14艘。

實際上,大叔心目中10年建造計劃最重要的是24型戰列艦、82型戰列巡洋艦與66型重型巡洋艦,她們的主炮口徑分別為406毫米、305毫米和220毫米。而隨著反艦導彈的出現以及考慮到來自航空兵的威脅越來越大,這些設計和建造工作均被中止。

需要說明的是,時任海軍司令的庫茲涅佐夫堅定地向斯大林建議把建造航空母艦納入10年軍艦建造計劃,但未能得到贊同,不過1艘輕型航空母艦計劃列入了1956-1960年設計計劃,當時預定將會配備給北方艦隊或者太平洋艦隊。可惜的是,1955年他被免職後,所有的設計工作均告停止,這使得蘇聯海軍的航母夢又整整推後了20年!

中型水面艦只

戰後蘇聯首先在1947-1950年建造了10艘30K型(即“火力”級)驅逐艦,隨後在1949-1953年建造了70艘30бис型(即“快速”級),不過她的技術水平僅相當於30年代末,主要缺點是防空與反潛手段有限、適航性有限。之後,又開工建造了41型(即“塔林”級,1艘)與56型(即俗稱的“科特林”級,她也成為了我海軍051型驅逐艦的母版)。

對於護衛艦,海軍與工業部門曾有過爭論,海軍要求開發噸位更大(2000噸左右)的護衛艦,但這個建議未被接受,最終建成了81艘護衛艦,型號涉及29K型(4艘,排水量1059噸)、42型(8艘,排水量1679噸;即“科拉”級)、50型(68艘,排水量1200噸;即“里加”級,日後也成為我海軍01型護衛艦母版)和52型(1艘,屬於邊防破冰護衛艦,排水量3630噸)。

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30бис型驅逐艦

作戰快艇

獵潛艦艇:在3個船廠建造了280艘大型(即喀朗施塔得級,分為122A型、122бис型)和110艘小型(ОД-200,199和201型)

魚雷艇:分成大型(續航性5-6晝夜,魚雷發射管4,適航性5級風浪,航速52節)與小型(續航性1-2晝夜,魚雷發射管2,航速50節),一共完成了436艘大型(TM-200型,TД-200бис型,183型和183TK型)和296艘小型(123K型與123бис型)

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122A型獵潛艇

其他艦艇

根據戰爭中的教訓,蘇聯海軍建造了不少的掃雷艦艇,其中134艘基地型掃雷艦(254型和264型)、128艘錨地型掃雷艦(255型和265型)和14艘掃雷艇。

唯一沒有實現的就是登陸艦建造計劃,計劃建造195艘,但基本沒有開工。

除了艦艇建造,蘇聯海軍還大力加強了海軍航空兵建設。到1954年,基本裝備了噴氣式飛機,編制實力達到31個師-水魚雷航空兵師10個、殲擊航空兵師20個、特種航空兵師1個,另有10個獨立偵察航空兵團。不過飛機的作戰半徑依然較短而且還是沒有反潛航空兵。

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1982年芬蘭海軍的掃雷艦,原蘇聯50型護衛艦

總體來說,戰後10年蘇聯海軍在戰略與戰役規劃中,依然屬於防禦性的,仍舊是一支近海作戰的海軍,只能在達成大規模方面軍戰役目的內實施作戰;雖說按照約瑟夫同志的概念是一支遠洋海軍。

戰爭結束後,海軍對於衛國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50年代初提出了“海軍的戰略使用”概念。在戰役層次上,對於“海軍戰役”開始理解為海軍是一個或數個戰役聯合編隊獨立地或與其他軍種協同,按照統一意圖和計劃,為達成戰役或戰略目的而實施的戰鬥行動的總和。當然,戰役可以分成進攻性和防禦性的,前者占主導地位。根據兵力的編成,受領任務的特點與實施方法,分成獨立戰役和合同戰役。獨立戰役是海軍單獨遂行的戰役,包括:攻擊岸上目標;消滅海上和基地內的敵人;破交與保交;佈設雷障。合同戰役是指艦隊、區艦隊在陸軍(方面軍、集團軍)的協同下為達到主要目的實施的戰役,分為登陸與抗登陸;火力支援方面軍部隊瀕海側翼;將己方被敵孤立的部隊撤至後方等。

在此期間,也走了一些彎路。比如認為核武器的出現,海軍只能遣送戰術群上岸,不可能實施大規模登陸戰役,因此海軍步兵的發展停止了(1947年海軍步兵部隊被解散,直到1961年才重新建立)。然而朝鮮戰爭卻證明,實施大規模海上登陸依然十分有效,隨後又恢復了對登陸戰役的研究和訓練。

又如對於海軍基地防禦問題,一開始在總結衛國戰爭經驗教訓認為意義重要,專門制定了相應的積極防禦理論。但之後隨著海軍主要兵力作戰半徑不斷前伸,可到遠離基地海域作戰趨勢越來越明顯,海軍理論又否定了基地防禦戰理論。

而且在戰後一段時間,關於核武器將使海軍無活動條件的觀點也影響著蘇聯海軍,蘇軍內部也有否定海軍作用的觀點。戰後10年,蘇聯海軍大量建設在近海海區作戰的水面艦艇、沿岸活動的潛艇和大量岸基航空兵,使蘇聯海軍成為一支“岸上海軍”。

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庫茲涅佐夫紀念碑

在國土海軍、近岸防禦思想的指導下,蘇聯海軍由於十分強調海軍兵力在近岸海區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海軍兵力建設上反映出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建設一支清醒的、近距離作戰的海上力量。

首先,不重視海上力量的作戰半徑。所建造的艦艇大部分都是輕型的,不能遠離海岸活動。這些艦艇主要以島岸為依託,利用近距離的短促突擊來達成戰役和戰術目的。因而在海上活動範圍較小,引導和各種保障主要靠岸上基地。

其次,海上的制空能力較弱。由於以岸上為中心,在近岸海區活動,因此空中掩護和對海上目標突擊主要靠岸基航空兵。由於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有限,而在兵力編成中有沒有艦載航空兵,即使有些大型艦艇能在較遠海區作戰,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無法有效在遠海活動。

再者,海上作戰的指揮以岸上指揮為主。通訊聯絡以岸為中心,對海上兵力的引導、指揮均靠岸上實施,這就增加了海戰的指揮層次。同時,海上指揮員缺少靈活處置各種情況的權力,從而使作戰過程中通訊工作量大,甚至常常因為岸上指揮員不瞭解海上的實際情況而造成指揮失當。

所有這些極大妨礙了海軍兵力作用的發揮,蘇聯海軍二戰的表現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造成蘇聯海軍在衛國戰爭中戰績不佳的客觀原因並不是蘇聯人不想活著不願意充分使用其海軍,而是他們本身就是一支只能執行近岸防禦任務的國土海軍而已。

1945年以後,蘇聯實際上成為世界上唯一大批量建造戰前設計的戰艦的國家。除了數量眾多、在冷戰中的確令敵人神經不安的潛艇外,斯大林時代後期的海軍完全由過時的戰艦組成。在核武器、導彈、噴氣式飛機和無線電電子設備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這支海軍看起來十分陳舊。“……原來,在1955年以前我國海軍患了對過去戰爭的懷鄉病——我們建造了我們1941年想要的那些戰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後來赫魯曉夫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在總體上是有根據的。雖然那些改革不無偏激,並且由於這些偏激,給人們留下了不好的回憶。

海軍的“近海防禦”思想發生重大改變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赫魯曉夫時期(1953~1964年)。當時,蘇聯有兩種意見深刻地影響了海軍的發展。其一,“隨著核武器的出現,海軍已喪失作為一個軍種存在的價值”。其二,“海軍與陸軍協同作戰是重要的,但在沿岸作戰中,海軍和地面部隊的協同則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陸軍已擁有核武器,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抗擊海上入侵的敵人,而無須海軍的支援”。於是,蘇聯確立的海軍發展方針是:海軍大型水面艦艇“已經過時”,巡洋艦隻適合“國事訪問”,只須擁有一支由潛艇、航空兵和輕型水面艦艇組成的小規模的艦隊即可。至於航空母艦,因其所需經費巨大,無須建造。根據這一方針,蘇聯在斯大林去世(1953年)後的第二年便決定,把以舊式水面艦艇為主的海軍改造成以潛艇為主的海軍。1955年,蘇聯陸海空軍減員64萬人,並向中國交還了旅順港。此後,蘇聯近400艘艦船退出現役,海軍的2000架飛機移交國土防空軍,轉而發展遠程航空兵。赫魯曉夫重視裝備導彈武器、導彈核潛艇、大噸位水面艦艇,但他確立的海軍發展方針也遭到一些人反對,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就認為,為了保障海軍完成主要作戰任務,蘇聯既需要導彈航空兵,也需要一支以巡洋艦為骨幹的大型遠洋艦隊。現在他已經成為俄羅斯海軍官兵最為懷念的將領,但他的認識當時並不佔主流。

1955年9月,在蘇共二十大上,根據蘇共中央的決定,蘇聯海軍新的奮鬥目標是“大規模地建設強大的遠洋導彈核艦隊”。它反映了蘇聯對於海軍的新認識,實質上徹底擺脫了長期以來把海軍束縛在沿岸海區的概念;同時也標誌著新的海軍將以導彈為主要武器,傳統的魚雷、火炮、炸彈將退居次要地位。 而要完成這一目標則任重道遠,當然蘇聯海軍也有了新的領導人-戈爾什科夫,他成為了一代“紅色馬漢”。不過這已經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了,容後再述。

追逐夢想-上世紀30-50年代蘇聯遠洋海軍的發展5(完)

戈爾什科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