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山 ——秦淮之源

寶華山 ——秦淮之源

秦淮河本名龍藏浦,古稱淮水,因舊傳秦始皇“鑿方山,斷壟為瀆入江,故曰‘秦淮’”(《洪武京城圖志·金陵古今圖考》)。秦漢以降,兩岸文人薈萃,商賈雲集,繁華似錦,孕育出燦爛的秦淮文化,尤其自六朝以來盛極一時。“秦淮”在唐李白、杜牧等詩作中均出現過,直到杜牧作《泊秦淮》之後才被廣泛稱用。南宋詩論家楊齊賢《李太白詩注》提到:“淮水即秦淮,源扵句容溧水兩山間,自方山合流至建鄴,貫城中而西以達扵江。”故秦淮被不少人誤傳為是秦、漢之時的“淮水”,但是秦漢古籍所提淮水實為當今的淮河而非秦淮,儘管如此,“秦淮”因夾雜著一份雅緻和詩意而仍保留至今。

秦淮河究其源頭有南北二源:北源頭出於句容城北30公里的寶華山(寶華山、大華山一帶),南源頭出於溧水城東南10公里的東廬山。據《匯通志》所述:“淮水發源華山、東廬,眾流趨赴,蔚為具區,河納百川,以成其大,通塞休慼。”另據南宋文獻學家張敦頤所撰《六朝事蹟編類》記載:“其淮水名龍藏浦,上有二源,一源發自華山,經句容西南流;一源發自廬山,經溧水西北流,入江寧界,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二源頭之水於江寧方山埭(現南京市江寧區西北村一帶)匯合成一股後稱秦淮河。秦淮河向北流經東山鎮入南京市,至通濟門外九龍橋再分成兩支,一支為內秦淮河,是秦淮河正流,由通濟門外自東水關入城,流經城南夫子廟一帶,再從水西門偏南的西水關出城與城外的秦淮水匯合;另一支未入城為外秦淮河,是秦淮河干流,流經長幹橋、中華門繞行城外,過草場門經三汊河入長江。

《乾隆句容縣誌》記載:秦淮河源在華山北,自戒公池一澗北下匯天井、楊柳二泉,為秦淮之源。寶華山,東臨鐵甕,西控金陵,南負句曲,北俯大江。其原名花山,因盛夏時黃花漫山而得名。古時“花”和“華”通用,故花山亦名華山。南朝蕭梁天監元年(502年),金陵高僧寶誌和尚在此結庵講經,此山遂名聲大噪。後人出於對寶誌的尊崇,在其圓寂後,遂改稱華山為寶華山。寶華山素有“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四大奇觀,擁有“二龍四池七臺九洞十二泉”之勝景,36座峰巒形似36片蓮花瓣。其主峰為大華山,海拔437.2米,宛如花蕊,高踞群山之中,是寧鎮山脈唯一可與鐘山相媲美的名峰。寶華山亦稱“律宗第一名山”,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山中隆昌寺已歷經1500餘年的滄桑,最興盛時有僧人3000多,全國70%的僧尼到此受戒,目前仍是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

從山形和水系方面看,句容地處寧鎮山脈中段與茅山丘陵的交匯地區,南北環山,中部隴崗起伏,間以衝谷,西部低窪。境內水系有三:一是秦淮水系,二是太湖流域的湖西水系,三是沿江水系。

秦淮水系是句容境內主要水系,現流域面積951.3平方公里,佔句容流域總面積的69%,佔整個秦淮河流域面積的35.4%。句容北部沿江水系與秦淮水系有較長的分水嶺,走向為由西向東沿寧鎮山脈主峰,從江寧、句容交界的烏鴉山起,經陽山、潘家山、石龍崗轉北至寶華山、大華山、鹿山向東,再經老虎山、竹絲籠、西毛山、東毛山、空青山、武岐山、仙桃山東至丹徒區界,轉南到句容林場東止。兩水系河流流勢分為南北兩向,北水流入長江;南水則匯入北山水庫、石山頭水庫、句容水庫等再流經句容河順流而下,與溧水河在江寧匯入秦淮河干流,即為秦淮水系北源。

秦淮之源天井泉、楊柳泉出自寶華山北麓,二泉之水因受蟠龍山等阻隔無法入江,只好南流與大華山一帶之水流經北山水庫而至句容河。句容河以東多為低山、丘陵或崗地,河以西多地勢低窪,是天然的洪水走廊,故句容河繞句容城順勢西下。可見天井、楊柳二泉雖是涓涓細流,確是秦淮河最遠的發源處。從這裡孕育的秦淮河水,全長百餘公里,總流域面積達2600多平方公里,成為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

佘俊 王啟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