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CEO時代,如何打造一支打硬仗、打勝仗的準企業家隊伍

本期導讀:

企業在不斷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能夠獨擔大任的“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性人才的支撐。那麼,企業如何創新組織和人才機制,才能留住他們,並用好他們?

  • 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土壤

  • 構建共創事業發展平臺

  • 以價值創造為本,激活人才機制

本文是2019年4月推送的第28篇乾貨,計5191字,閱讀時間9分鐘。

文 | 彭劍鋒

來源 | 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在創新驅動與品質發展時代,中國企業與企業家又面臨了新一輪的人才荒與人才困惑。這種人才荒體現在兩方面:

  • 一是,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尋找到了新的戰略增長點,但苦於沒有能夠獨立承擔經營責任、能將一攤子新業務做大的“準企業家人才”。

  • 二是,產品技術創新型人才嚴重短缺,引進的研發創新人才又水土不服,難以融入企業,難以成為企業創新的新力量。

出現這樣的情況,關鍵還在於企業本身。那麼,企業應該如何做才能留住他們,助力企業不斷髮展呢?

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土壤

文化要從封閉走向開放

準企業家人才與研發創新人才不是搶來的,也不是簡單挖來的,更不是挖來供養的,而是要構建使創新創業人才脫穎而出的機會與土壤。同時,企業的人才文化生態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包容,只有開放包容的人才文化生態,才能海納百川,多元文化並存,才能全球創新人才與創新成果為我所用。

  • 首先,企業要建立開放式的人力資源系統。

正如華為任正非所指出的,要炸開人才金字塔,全球為我所用。

像海爾張瑞敏提出的,全球都是我的人力資源部。所以首先要確立開放式的全球人才思維。

  • 其次,在互聯網時代,要從人才所有權思維走向人才使用權思維。

互聯網時代,人才為企業提供服務不再侷限於固定的辦公場所,或歸屬於某個企業所有。利用互聯網,通過平臺化+分佈式的創新協同體系,全球人才可以跨國際、跨地域、跨時空、跨組織進行創新創業活動。

甚至可以像小米那樣,將粉絲視為產品創新的源泉,讓粉絲參與到產品創新與研發創新之中,粉絲成為企業的創新人力資本。

所以企業要開放思維,不要一味只追求佔有人才、擁有人才。在互聯網時代,佔有多少知識和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使用多少知識產權與人才。因此,要有人才使用權思維,不求人才為我所有,但求人才為我所用。

尊重創新創業人才的個性

“唯有偏執狂才能成功”。準企業家人才與頂尖的創新人才往往都是偏執的,自身可能存在某些性格上、個性上的缺陷。如果企業的用人標準求全責備,追求人才的完美,是很難發揮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的優勢的。

對於個性強、偏執的創新人才,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的短板,關鍵在於挖掘他們的長板優勢,通過團隊彌補他的短板。像華為餘承東這種準企業家人才,就是偏執有個性的人才,任正非有博大的胸懷,敢用這種人才。

作為老闆要有足夠的包容心。只有具備足夠的胸懷和包容,才能用一批比自己能幹的人。尤其是當企業進入新的戰略領域和產業領域,不是靠老闆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幹,他必須用比他更能幹的人。很多專家型企業家之所以做不大自己的企業,就是因為胸懷不夠,包容心不夠,導致大樹底下不長草。獨木難以成林,更別說構建竹林式組織生態了。

企業要允許人才失敗

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企業所面臨的創新不再是線性創新、經驗式創新、累積式創新,而是突變式創新、顛覆性創新。要走出經驗曲線就要允許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敢擔風險,大膽試錯,大膽探索。如果企業不能包容創新性失敗,一旦失敗就不再給人才以機會,就沒有人敢擔責、敢創新。

企業產品的創新與經營模式的創新往往要在迭代之中不斷優化。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失敗往往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很難有真正的創新。尤其是從零到一的創新,都是由無數的失敗鑄就的。企業要付出企業家人才和創新性人才試錯與失敗的成本。

重構人才績效評價體系

創新投入是一種長期的戰略投入,不應單一追求短期利益導向。

很多準企業家人才與研發創新人才都是被短期結果指標考“焦”的,所以績效指標的設計,不是看短期利潤和成本的節約,而是看長期的績效增長。對成本恰恰不是要節約,而是要加大投入。

要從單一的KPI、結果導向,到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OKR導向。

今日頭條為什麼在互聯網時代能脫穎而出,其每一個創新產品都能成就巨大的業務增長,就在於今日頭條所採取的績效考核是OKR而不是KPI。

要將創新投入與創新成長(新產品、新技術產值率)納入到績效評價體系中,鼓勵企業的經營者加大對創新的投入、加大對創新業務的推動。

對於企業家與創新人才,只要他們認同公司文化和價值觀,就要充分信任、充分授權。企業只有信任,才能激發企業家精神,才能激發創新者的創新創業激情和潛能。

對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不是簡單的放權,而是要有序授權,並給予賦能。很多新業務發育不起來,是因為企業的所有決策權還是老闆一人獨攬。企業資源的配置只有老闆才能調度,而不能依據戰略導向自動配置。老闆關心什麼,資源就配置到哪兒,老闆不關心什麼,不親自參與,資源就配置不過去。所以很多新業務由於資源配置不到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對於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不僅要讓他們在一線業務創新中和項目創新之中得到充分授權,更需要給他們賦能。企業家的領導方式不再是威權領導,而是賦能式領導。總部要為一線打仗提供賦能。

總部的功能不再是審批管控,而是為一線業務和新業務提供空中支持,提供更好的槍支彈藥和糧草。讓前方打仗的將士有空中支持、有好的槍支彈藥和糧草,才能讓一線打得有力量,打得好,打得爽,打勝仗。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都是在不斷打勝仗中成長起來的。

構建共創事業發展平臺

從機會導向轉向戰略導向

如果企業家還是機會導向,而不願對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要素做長期投入,那麼企業的創新創業是很難實現突破的。

華為之所以能夠為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提供發展機遇和舞臺,首先是華為從1997年《華為基本法》開始就規定,每年要拿出10%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

2018年,華為的研發投入佔比超過15%,研發人員佔比45%。只有大投入,才有大的產品與技術創新的回報,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創新驅動與品質發展。

企業家做產品,做企業最終是做人品。企業家內心深處要有產品主義的追求,要把為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環保、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作為一種人生追求。

像雷軍所講,我要創辦小米,就要打造百年基業,就要將真材實料作為一種信仰。

海爾的張瑞敏就是將產品的質量與高品質的服務作為一種信仰。

只有將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上升到信仰層次,中國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才能成為良幣。過去中國的市場環境是劣幣驅逐良幣,而現在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時代。要成為良幣,就要關注技術與產品,關注創新。

建立事業合夥機制

要將準企業家人才與知識創新人才作為企業價值創造主導要素,將他們從人力資源上升到人力資本。這就要創新組織與人才機制,這就要求企業與人才之間從單一的僱傭關係轉向相互僱傭的合作伙伴關係。

在操作層面上,要使大量準企業家與創新人才脫穎而出,企業就必須要找到一種戰略動力機制,鼓勵創新創業。使得知識創新者願意創新、敢於創新,新事業的開拓者能夠使命驅動,勇於承擔經營責任。因此在創新驅動與品質發展時期,企業要建立新的競爭優勢,謀求新業務的突破性成長,在於能否創造一種長期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

華夏基石認為,事業合夥機制正是這種長期的動力機制。事業合夥人機制對於吸引、激勵、培養和保留創新人才,對於激發企業內部的創新創業激情,是最好的一種制度安排。事業合夥人機制的對象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產品技術創新者,一種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準企業家或創業者。

為此,華夏基石提出,要以事業合夥人機制為戰略動力機制,凝聚和激勵企業知識創新者與經營管理人才,持續奮鬥,突破事業發展瓶頸,實現企業事業與業務新增長的32字方針——志同道合,利他取勢;共擔共創,增量分享;相互賦能,自動協同;價值核算,動態進退。

新一輪的企業創新成長與戰略成長,要依賴經營人才與創新人才。

這些人才在組織內部不僅要擁有剩餘價值索取權,而且應該賦予經營決策話語權,甚至同股不同權,賦予人力資本比貨幣資本更大的經營決策話語權。

華為的利潤分享制、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萬科的事業合夥人、中國廣大農村的勞動合作社、國企高管技術創新人才持股與利潤分享計劃,都是實現人力資本創新創業的最強大的推動力。

打造平臺化+分佈式的賦能系統

為什麼許多企業經營人才難以驅動業務增長,創新人才難以出創新成果?主要是企業的組織結構還是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企業還是官本位,還是威權領導,還是單一中心制。這種滯後的組織機構與管控模式,難以激發準企業家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的創業激情,難以挖掘內在無窮的價值創造潛能。

因此,企業戰略要從線性思維走向生態化思維。企業的組織治理與組織管理模式,要從金字塔式的科層結構,走向平臺化+分佈式結構。只有組織治理與管控模式的創新,才能使得經營人才真正承擔經營責任,發揚企業家精神,推動業務增長,才能使創新性人才願意創新、敢於創新、能夠創新。

為此華夏基石提出平臺化+分佈式的48字變革方針:——生態佈局,網狀結構;數據驅動,平臺管理;責任下沉,權利下放;領導賦能,自動協同;獨立核算,分佈經營;共識共擔,共創共享。

構建互動式人才價值創造網

企業要打破產業邊界、企業邊界,實現無邊界管理。

就像小米,通過構建生態化+平臺化協同體系,整合數百個創業團隊,加入小米生態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產品價值服務,實現了小米的高速成長,用8年時間成就了世界級企業。

百果園,通過構建產業價值鏈體系,整合了渠道生態主、種植生態主、流通生態主,共同構建好吃水果的跨界融合的生態鏈系統。

要想了解更多關於小米生態鏈的文章,請戳:昨天小米簽約美國高通,瘋狂成長的背後藏著這樣一條生態鏈

組織的微化與生態化的前提是擁有和造就一大批獨立承擔市場與經營責任的準企業家人才。

以價值創造為本,激活人才機制

企業的創新創業,來自於組織的開放與持續奮鬥的組織文化價值取向與氛圍。

要運用小熵理論,持續激活創新創業人才,奮鬥不止,創新不息。創新創業人才的創造力,來自於組織賦予的壓力與活力。

首先,來自於組織有持續的激活機制,去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弘揚他們的創新創業精神。

另一方面,創新創業人才也是壓擔子壓出來的。所以對於創新創業人才,既要尊重信任,有效授權,又要通過高績效、高目標的壓力機制倒逼他們,激發潛能,承擔責任。

正如毛主席所講的要構建“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組織機制。

團結,就是創新創業人才不再是單打獨鬥的個體戶,而是要凝聚成具有共享使命和價值觀的團隊。

緊張,就是要壓擔子,賦予挑戰性的目標,給人才壓擔子,讓人才扛責任。讓人才時刻感受來自於市場一線的壓力,來自於企業生存與經營的壓力。

嚴肅,就是組織要有紀律,要有規則,對創新創業人才,不是一味的放縱,要有組織約束,要有底線,要講規則。過度的包容就是縱容,過度的仁慈就是犯罪。

活潑,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個性,快樂奮鬥,倡導正能量,洞悉人性,關愛人才,老闆既要有情懷,以願景和人格魅力影響準企業家人才和創新人才,又要懂江湖、通人性。

從操作層面上看,人才機制創新具體包括:

創新人才發展機制

要將創新投入納入到企業的戰略要素投入之中。要優先投、捨得投、連續投。企業經營人才與創新人才的獲取,無非是兩條路:一條是選人與挖人、一條是培養與開發。某種意義上老闆就是首席人才官,對於經營性準企業家人才與技術創新天才,老闆要親自選、親自挖、親自請。

三星的李健熙當年為了縮小三星與世界級企業的差距,提出“天才人才計劃”,親自到全球去物色頂級人才,請頂級人才吃飯、聊天。一旦發現適用的頂級人才絕不輕易放過,用願景侃暈人才,並用市場價三至五倍的價格將人才打蒙,讓人才無法拒絕。

小米雷軍也是傾注巨大熱情與精力找人才溝通,陪人才連續侃,為了一個心儀的工程師連續打了七十多個電話,說服動員數天。

對於目前中國的領先型企業而言,有兩大問題需關注。

一是企業嚴格的任職資格體系,使人才的成長走“之”字形,導致優秀的企業家人才與創新人才難以破格提拔。因此,企業對企業家人才與創新人才要保留破格、坐火箭提拔的通道。

二是目前企業經營層和創新層普遍年齡偏大,要打破唯資歷、年齡而論,提拔一批年輕人,重用80後、90後。在經營管理團隊中,80後、90後人才至少要佔到1/3。

創新人才績效與能力評價機制

對經營與創新人才的能力評價不求全責備,側重優勢與潛能挖掘,對經營與創新人才的績效考核指標不單一追求短期績,要立足於長遠,要建立失敗績效評價體系,肯定經營人才與創新人才的失敗貢獻。

充分信任、有效授權於經營人才與創新人才,建立經營人才與創新人才信用積分制度,通過一定的儀式建立經營人才與創新人才承諾機制。

創新人才領導驅動機制

企業家要實現領導方式的轉型,要從專權、威權領導方式轉向願景、賦能式領導方式。從大業務員轉向方向的引領者,規則的制定者與守望者。

回報與多元激勵機制

通過建立科學的價值評價機制,正確評價每個人所在的崗位價值、能力水平、價值觀認同度、業績貢獻。依據評價結果,採用多元激勵方式給貢獻者以回報。

協同共享機制

建立知識共享與團隊智慧學習機制,放大創新創業者在平臺上的人力資本效能,藉助數字化、智能工具,創新全球人才勞動組織方式與協同創新方式,走出人才單打獨鬥、不協同、不合作的怪圈。

本文來源於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企業需要不斷營造氛圍,創造好的人才創新機制,才能留住人才。如果您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有比較好的做法,歡迎來報名我們的菁英獎哦。

后CEO时代,如何打造一支打硬仗、打胜仗的准企业家队伍

往期文章推薦

號稱“永不加班”的公司倒了,996將會成為職場常態?

深度思考沒那麼難,一套模型就搞定

誰說培訓一定要大手筆?小成本也能玩出新花樣

“管”人才不如“慣”人才:員工幸福才能績效爆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