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大道廢,有仁義”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18章,任何人第一次讀這一章都會大吃一驚。老子對儒家仁義的批判可謂不留情面。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繼孔子和弟子們之後,經過董仲舒和宋儒二程、朱熹的大力弘揚,仁義已經是華夏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在文化精英中深入人心,美好的情感油然而生。老子對儒家基本價值觀的批判使二程和朱熹這些儒家大宗師心中無法釋懷。

華人最重視歷史,仁君出現社會就安居樂業,暴君出現社會就民不聊生,因此讀各朝歷史,尤其是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我們得到的收穫就是“仁義是解決人類悲劇的唯一可靠的途徑”。

我們為歷史上的堯舜禹、商湯、周公的仁義感到自豪,看到秦末的社會崩潰、漢末的人相食、五胡亂華等華夏民族大災難,我們更加期盼仁君的再次降臨人間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古代希伯來人在災難時刻呼喚彌賽亞的出現,我們華人呼喚仁君的降臨。世界各地都有華人建立的唐人街,這是世界華人對唐朝光榮歷史的緬懷。

我們知道,唐朝是華夏文明的鼎盛時期,李世民更是中古時代仁君的代表。世界各國都來向唐朝表示敬意,商人云集,周邊小國派出遣唐使向中國表示友好,並向中國學習。這就是李世民這位仁君的現實成就,華人引以為豪。

德是上古華夏社會的崇高目標,到老子和孔子的春秋中期已經衰落。

孔子是華夏文化領袖中最早意識到文化重要性的少數幾個傑出人物之一。孔子說:“文王既歿,文不在斯乎?”

華夏文明的偉大創造者周文王雖然已經不住人間,但他傳授的文化不是還在嗎?孔子暗示,他身上承載著華夏聖人所傳的文化精髓,只要他還在,華夏文明的文化精髓就不會墜落。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這句話所含的使命感是呼之欲出的,孔子極強的文化使命感,非常明確的宣說了傳承“德”文化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厄於陳蔡之間,被衛國人追趕,在祖先的國家宋國被執法官桓魋追殺。面對危難,孔子坦然的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知道自己是華夏文化的傳人,上天賦予自己特殊的使命,不管多麼危難,也要勇往直前。

如何救世呢?仁就是孔子給出的良方。毫無疑問,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學生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仁者愛人。”

與仁的思想配合,還有義,統稱為仁義。後來再發展到“仁義禮智信”五常體系,加上董仲舒的發揮,“三綱五常”就成為與老子道家文化體系不同的華人價值觀體系。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這一體系一直維持到民國建立之前,民國的建立,使三綱五常的國家治理層面失效,但在家庭家族傳承層面依舊持續了很長時間。

仁的核心是愛人,是父母對孩子天然的愛。天然的愛才是符合人的天性,所以值得傳承,而且亙古不變。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1.宋國的執政官商太宰向莊子問:“什麼是仁?”莊子說:“虎狼,仁也。”這個回答讓商太宰嚇了一跳,立即再問:“為什麼這樣說?”莊子回答:“父子相親,何為不仁?”虎狼雖然殘忍,但對自己的孩子也是相親相愛的,怎麼能夠說不仁呢?

2.唐朝名臣魏徵著有《貞觀政要》,記載了他與唐太宗的對話。魏徵曾任諫議大夫,負責規勸君王,這個職務有特殊的豁免,可以提出其他官員不敢提的問題。仁是魏徵的立論依據,把君王比作民之父母,像唐太宗這樣負責任的君王完全肯定這個理論。

3.孔子從父母對孩子的愛來定義“仁”,莊子卻很快找到了漏洞:父子相親不是人獨有的,殘忍的虎狼也同樣有這樣的愛。但世間人都享受了父母之愛,對孔子的學說很容易接受,而君王猶如百姓的父母,應該把百姓當自己的孩子,時刻體現仁愛的精神。這樣的學說對於君王來說既有面子,又有約束,這就是孔子儒家仁義的成功處。

“大道廢,有仁義”——老子反對儒家仁義?(上)

“仁”成為社會的現實期待,對君王有鼓勵作用,社會精英應大力支持而不是反對,這正是孔子的傑出貢獻。

但老子對仁的價值的侷限性洞若觀火,仁是父愛,君王本質上不是真正的父親,因此這種“擬父愛”是不可靠的,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在老子看來,仁只是單方面的施捨,社會的公平正義不能寄託在君王的施捨之上。

“大道廢,有仁義”的格言聽起來確實很刺耳,但老子知道,“反者道之動”,真理就是刺耳的。

老子的思想總是探索看不見的另一半,從而悟道。這就是得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