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一所中學校門口,為什麼赫然安置一口故墓?

長沙市江背鎮五美中學校門左側,青松側柏下赫然安置著一個三合土夯築的墳墓,這一景象為何與我們傳統中的校園形象大相迥異,難道成長中的孩子們不膽小害怕嗎?

原來這處墳塋大有來頭,墓主是知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伯祖父和伯祖母。

1877年出生的徐特立是湖南知名的教育家,曾在長沙創辦小學、中學和師範類學校共五所,但他最重要的教育成果,還是他手下那些星光熠熠的學生群: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

徐特立作為湖南與楊昌濟等先賢齊名的教育家,1913年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那年,被長沙第一師範聘為教師,而青年毛澤東則在1914年至1918年間在該校求學,也就是說徐特立是毛澤東的老師,關於徐特立和毛澤東的關係,主席1937年1月30日給正在保安忙於工作的徐特立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祝壽信講得最清楚:“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當革命失敗的時候,許多共產黨員離開了共產黨,有些甚至跑到敵人那邊去了,你卻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產黨,而且取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

在毛澤東的諸多老師中,楊昌濟後來成了他的岳父,校長張幹是他驅逐過的,惟獨與徐特立老師的關係最特殊:1927年入黨,同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34年作為最老的一名紅軍之一參與長征,在延安任過教育廳長、自然科學院長,他的新學生中又有了李鵬、葉選平等一批紅二代,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過中宣部副部長,也就是說,過去的老師徐特立成了他學生毛澤東干革命的一名堅定的追隨者。這也奠定了這對師生不一樣的感情。

但是,徐特立這位湖南的教育先賢,卻有著苦難的童年,四歲即喪母,12歲由父親過繼給伯祖母為孫,在伯祖父、伯祖母的悉心關懷下,徐特立專心向學,併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1905年創辦第一所小學梨江小學,但家鄉荷葉塅、觀音塘一帶教育基礎非常落後,應家鄉父老要求,徐特立利用在外教書所得,於1912年回鄉創辦五美高小,也就是現在五美中學的前身,1980年代,五美中學是長沙市一所教育資源非常強的高中。

由於徐特立的伯祖父、伯祖母對自己有養育之恩和再造之德,因此死後被徐特立雙雙葬於五美中學內,並劃定為長沙縣不可移動文物。至於入讀該校的學生,多為五美鄉村一帶的子弟,自幼熟知徐特立這段光榮歷史,並不以校內有墳墓而畏懼,反而成了活生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活教材。

長沙一所中學校門口,為什麼赫然安置一口故墓?

毛澤東和他的老師徐特立1937年攝於延安。

長沙一所中學校門口,為什麼赫然安置一口故墓?

徐特立故居與五美中學比鄰而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