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山市江源區實現“一村一警”全覆蓋

法制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中全 通訊員 廉志堯

“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50年前,浙江楓橋幹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

為打造“一村一警”實體工程,創建農村警務創新發展新引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公安局作為全市“一村一警”工程試點單位,按照吉林省公安廳、白山市公安局關於“一村一警”工程的部署和要求,以務實推進政策落實和打造實體工程為著眼點,結合我局前期在全市公安機關“五大創新五大成果”工作中打造的“農村警務助辦點”積累的經驗,以實現農村警務的社會化、網格化、信息化為目標。

“一村一警”讓安全感更厚實

自2018年9月起,“一村一警”專項工作組根據白山市公安局10個公安派出所轄區內60個行政村的現狀,經過細緻的研究和多次實地踏查,依託村委辦和已有的167個警務助辦點,首先成立10個“新型農村警務室”試點,投入駐村民警10名,第二批10個重點村“新型農村警務室”和助辦點的建設正在推進中,待全部建設完成後,預計“新型農村警務室”將達到近60個,警務助辦點800餘個,直接受益群眾將突破6000戶。

2019年3月,為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社會治安防控,穩步推進平安江源建設,全面推進“一村一警”工程,我局招錄專職駐村輔警60人,在全市率先實現“一村一警”全覆蓋。經過崗前培訓,60名村輔警現已全部上崗。

人熟地熟 村輔警更接“地氣”

2019年4月,砟子派出所育林新村警務室接到村輔警老韓的電話,有兩戶因房後木柵欄而發生矛盾,姜某將杜某家的柵欄鋸斷,二人發生激烈爭吵,由於老韓是村裡坐地戶,發現情況後馬上上前勸解,並立即給警務室民警打了電話。民警趕到現場後,經過調解,成功化解了姜某和杜某的矛盾。

這不是村輔警“自己人”角色起作用的個例。

大陽岔派出所的村輔警老於每次“處警”都很認真。

“前幾天,所裡指派我處理一起電動車碰傷人的事,我到現場看到被碰傷的人是我以前認識的,通過了解得知跑了的是自家親戚的親戚。雖然雙方見面時情緒非常激動,但我還是很快調解好了,雙方都很滿意。”老於說。

“首先安排村輔警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瞭解情況,待民警到達現場後,村輔警可以第一時間將現場情況反饋給處警民警。”江源區公安局副局長王大鵬說,這種聯動機制,能夠及時穩控住現場局面,特別是鄰里發生矛盾爭吵的時候,村輔警能在民警趕到現場之前,穩控住雙方情緒,避免矛盾進一步升級。

自江源區公安局“農村警務助辦點”和“一村一警”工程啟動以來,直接為群眾辦事辦件344次,快速化解民事糾紛39件,破獲案件7起。全區農村地區刑事、治安發案率同比下降5.6%和4.19%,110接處警整體下降15.11%。

警力解放 “新驅動”服務轉型

清明節前,城牆派出所的村輔警小李正在七岔村巡邏。

“清明節快到了,天氣也乾燥,我的任務就是配合派出所做好防火工作,農村到這個時候燒紙的比較多,發現有在農田裡燒紙的,我好趕緊提醒一下,避免發生火災。我跟村裡的人都熟悉,也好溝通。”小李說。

農村警務室民警孫濱儉介紹說:“村輔警跟村民都比較熟悉,很多日常檢查類的工作他們溝通起來比我們方便,‘一村一警’工程實施以來,工作效率提高不少,糾紛的調處成功率也提高了,同時也減少了農村基層一線的信訪源,有助於派出所將有限警力用在有效警情上,工作提質增效。”

村輔警的“上門服務”也備受群眾稱讚。村輔警上門送身份證、便民諮詢等服務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盲區,將實實在在的便利帶給群眾,“咱住的比較遠,有時候想了解點政策還得等人家來的時候再問,也不好意思老給人家警察打電話,這回好了,我鄰居就是村輔警,以後有啥俺就問他,張的開嘴。”家住大陽岔村的王大娘說。

一村一警 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這“民生三感”中,安全感是保障,沒有安全,獲得也會失去,幸福更會遠離。“一村一警”工程是現實的需要,也是老百姓的呼喚。

深入群眾,瞭解群眾意願,多辦實事好事,努力實現農村“治安秩序好、安全防範好、法制宣傳好、服務群眾好、警民關係好”五大目標,江源區公安局10個派出所以村警為觸角,著眼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致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