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都說司馬光砸缸。砸的是什麼缸呢?

其實,司馬光砸的不是缸。

據《宋史·司馬光傳》:“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司馬光砸的是甕,缸和甕是同一種玩意兒嗎?

缸和甕,製作原料和工藝差不多,長相類似,用途相近,主要用來盛水、盛酒、盛糧食。這類盛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當時的陶器中可以發現它們的源起和雛形。

1978年在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了一件彩陶,高約半米,造型呈口大底小的直筒形,敞口、厚圓唇,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直徑約一釐米的圓孔。顯然,它不能盛水或糧食,而是用來裝殮屍體或骨殖的,就是通常所說的棺材。那時的喪葬習俗是用兩三件陶器扣合在一起作為葬具,考古學上稱為甕棺葬,又稱缸葬,但並不侷限於用甕或缸,還有如盆、罐、瓶、鼎等。它們也並非為喪葬專門燒造,而是日常用具,埋葬時在器物底部鑽以小孔來通氣,據說這樣做可以讓死人呼吸,也取靈魂由小孔昇天之意。

那這件陶器該稱為甕還是缸呢?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距今約6000年

高47.0cm,口徑32.7cm,底徑19.5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我們無法聽到遠古先民說的話,如何發音和表白。但通過他們留下的圖像可以知道他們表達的意思。這件彩陶上繪有一幅畫,左邊是一支叼著魚的白䴉,似乎是說明這件陶器可以盛水,用來放置捕獲的魚。畫面右邊,是一柄石斧,這是當時最常用的工具,用途廣泛,除砍伐耕種外還可用作武器,甚至上升為部落首領(巫師)的權杖,被賦予權威和儀軌的神聖涵義。殊不知,這石斧,也揭示了這件彩陶的名稱:缸。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斧立於地上,表示其形,即缶,音與斧或相近或相同;斧砍在地上,引申其用途,即工。缶和工合併為一個字:缸。所以,後世把這件彩陶形狀的器物,叫做缸,一般用來盛放水或食物,但不僅限於飲食,而有某種供奉或祭祀的意味。時至今日,在過春節時,很多地方的人們有把裝滿水缸、米缸的風俗,祈求飲食無憂、吃飽喝足。也有將“送灶”的祭品放在米缸中,寄往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水缸放置在屋外門前或庭院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滅火。古代建築多為木結構,逢天乾物燥、夜黑風大,不但容易起火,還會火勢蔓延、殃及四鄰,水缸兼具消防設備的功能。而今,在故宮可看到銅質或鐵質的巨型水缸,平時貯滿清水,古時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滅火。因此,大缸又被稱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門海”,取門前之大海之意。據《大清會典》載,宮中共有大缸308口。今餘231口。距今最早的大缸為明弘治年間(1488—505)鑄造的鐵缸,上奢下斂,兩耳有鐵環。銅缸則多為清代鑄造,腹大口闊,兩耳加獸面銅環。為防止缸中之水結冰,延誤救火,在立冬到來年驚蟄,宮人都要給大缸“穿衣戴帽”、在缸下燃炭保溫,以備不時之需。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金海(鎏金銅缸)

銘文“大清乾隆年造”

高1.2m,直徑1.66m

鎏金銅缸為紫禁城門海的最高等級,放置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門兩邊,共有18口,每口可盛水約三噸。腹圓口闊,外表鎏金,富麗堂皇,而且裝飾精美,兩耳有獸面銅環,與門鋪首相類,形象為龍子之椒圖,其性通靈不寐,用以鎮守門戶、巡視預警。據乾隆年間《奏銷檔》載,每口鎏金銅缸約重1696公斤,鑄造銅缸的費用約合白銀五百多兩,鎏金使用黃金一百兩。據說庚子年八國聯軍犯北京,缸上黃金被聯軍士兵颳去。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佔領北平,從故宮掠去明代銅缸54件用來鍊銅,以補軍用不足。

甕與缸的功能相同,但似乎缺少了神的意味,是基本的家居日常用具。甕之字形,上公下瓦。瓦,以土燒造的器物;公,作雙手提起一盛器之形狀。從字形上看,甕用來盛水或糧食的陶器,與罐和瓶相類,小口束頸鼓腹,腹部或有系,用以穿繩便於提拎和運輸,腹部以下收窄,可放置在地上的坑裡以保持穩定性。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旋渦紋彩陶甕

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距今約4200年

高52.2cm,口徑19.6cm,底徑12.5cm

甘肅省博物館藏

此甕體型碩大圓滿,紋飾壯觀,被譽為“彩陶王”。其表面彩繪在黑線中套以紅色,如河水漩渦一般相互連環,水渦之下為起伏的波浪。這體現了先民對水的依賴和對水神的敬畏,也似乎暗示這大甕是用來盛水的,究其容量,當在百升以上。

看到甕,往往想到一個典故:請君入甕。事在則天皇后天授二年(691),有人告發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勣串通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審查。案子不好辦,來俊臣先禮後兵,請周興喝酒。席間,來俊臣請教周興:“囚犯死不認罪,該怎麼辦呢?”周興說:“這太容易了,取一大甕,用炭火在四周烤,把囚犯放入甕中,有什麼不承認的呢?”來俊臣於是按照周興所說照辦,對周興說:“兄臺被告狀檢舉了,請進甕說話。”周興惶恐,立馬磕頭認罪。周興所說的法子,被炭火烤的生不如死倒在其次,關鍵在於,人進到甕裡,進去容易出來難,正如歇後語說的:甕中捉鱉——手到擒來。為什麼呢?因為甕是束頸小口,把人塞進去容易,就出溜一下,但人若想鑽出來,很容易就卡住了,動彈不得,除非把甕砸了,立馬解脫。這也是司馬光為什麼要砸甕的一個原因。

隨著燒造技術的進步,陶器逐漸被瓷器取代,但它們的形制自古至今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在我們的印象裡,缸一般是粗瓷,堅硬且壁厚,甚至不乏有石質、銅鐵鑄造的大缸,因為它承擔著滅火救命的功能,必須堅固耐用。但甕則不同,它在後世甚至一直保持著陶器的本色,即便是瓷器,也較為低端粗鄙,屬易碎品。有個成語叫甕牖繩樞,就是拿破損的甕做窗戶,形容家裡窮。也顯見在廣大市井村落,破甕是很常見的。

缸和甕,如一個器物的兩種變體,一個大口,一個小口;一個光於門庭,一個隱於樹下;一剛一柔、一陽一陰。正如其字形所體現的,同為瓦器,缸為工,工於心計,是一個人的制度和規矩;甕為公,天下為公,是所有人的大同和民生。《史記·李斯列傳》:“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這不是飲宴的靡靡之聲,而是當政者的心聲,缸聲洪亮,甕音悠長,剛柔相濟、陰陽交泰,是為和。什麼是和?就是缸與甕裡有糧食,有“和”才會知禮節守規矩,才能天下太平、歌舞昇平。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越窯大甕

唐代晚期,約公元九世紀

這是兩隻在印尼海域沉船中打撈出水的大甕,並不是用來裝飲用淡水的,而是裝滿中國外銷的各種瓷器。大甕高約一米,最大直徑超過半米,裡面的瓷器除用草繩或竹簍紮緊,縫隙間還會撒上綠豆。綠豆發芽後將縫隙填滿,避免瓷器在運輸過程相互擠壓和磨損。

回到司馬光故事。

司馬光(1019—1086)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信陽光山縣),此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司馬光砸甕的時候,一同玩耍的小童“皆棄去”,司馬光能臨危不亂,因為他“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

七歲的司馬光砸的是缸還是甕呢?因為甕,有時也解釋為大水缸。如果小兒掉到缸裡,缸是敞口的,伸手把住口沿並不難,至少可以探出頭,不會被淹死。而掉進甕裡,甕是小口,進去容易出來難。如果是高溫燒製的硬瓷缸,以司馬光小童之力,很難在短時間內把缸擊破。如果是低溫燒造的陶土甕,如以石擊卵,一擊即碎,甕中小兒秒秒鐘可以脫身得救。所以,司馬光砸的是甕,不是缸。這體現了一個人的機智,對事物和情形的判斷力,所以他的事蹟才能一鳴驚人,“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這圖被稱作《擊甕圖》,很多人畫過。

司馬光砸的什麼缸?

但這個圖,都畫錯了,把甕砸了一個洞,小兒從洞裡爬出來,想想就不可能,因為甕是半埋在地下的,司馬光砸的是甕的上部,這樣才便於他以一己之力將小兒救出。司馬光救的小兒,據說叫上官尚光,可能是因為司馬光救他一命的緣故才叫這個名字吧,尚光,崇尚司馬光啊。據說,上官尚光成人後移居光山城西龍堤南坡,並建亭名曰“感恩亭”,以報司馬光救命之恩。後人為了紀念司馬光救人之舉,將此坡改稱尚光崗。

長大後,司馬光歷仕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歷來受人景仰。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是自宋代以來歷朝各代皇帝的必修課。我想說的是,官二代、愛讀書、出名早=司馬光,跟缸或甕沒關係,關鍵是敢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