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通訊寫作選好典型人物很重要(附案例)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陈力丹:通讯写作选好典型人物很重要(附案例)

本期授課名家

陳力丹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陈力丹:通讯写作选好典型人物很重要(附案例)

消息體裁的新聞,目的在於客觀地報道發生的事實,一般不允許作者其中發議論、作價值判斷。但是有些新聞事件需要較多的解釋,帶有一定的社會宣傳意義,那麼用通訊體裁寫新聞就較為適宜,因為通訊的特點是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這四種基本的方式報告事實,寫作起來相當靈活,還可以由作者發表意見。當然,通訊仍然要以報告事實為主,不然就無法與評論相區別了。正由於通訊體裁靈活,寫好通訊其實比消息要困難。並非難在寫作本身,而在於把較為抽象的事件寫活了,很不容易,需要選擇一個適當的通訊切入口。選得恰當,才便於講道理。特別是事件通訊,必須要通過“人”來反映,圍繞“人”做文章,通過人的活動、思想展現事實。然而,如何選擇恰當入口?如何通過“人”來做文章?……為此,我們特邀陳力丹教授為我們通過案例講解通訊寫作如何通過報道人物講出新聞意義。

陈力丹:通讯写作选好典型人物很重要(附案例)

原 稿

104歲的卡爾罕故土難離(主題)

[新聞報道]卡爾罕·吾介克今年104歲,她是尉犁縣喀爾曲尕鄉的長壽者。喀爾曲尕鄉是羅布人聚居的地方,根據塔里木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的要求,喀爾曲尕鄉的人將搬離這裡。

卡爾罕當然也知道這件事,她耳不聾眼不花,她說:“我在這裡住了一百多年,這裡的燒柴多,走了就沒有了。”

她指的燒柴就是沙漠邊緣的胡揚和紅柳。她用這些燒柴一輩子啦,誰願意給她解釋這於生態大大的不利呢?在她的經驗裡,羅布人是很稀少的一群人,他們的活動對生態產生不了什麼影響。過去他們以打魚為生,後來又開始放牧,今天他們也像其他塔里木河沿岸居民一樣開始種棉花。種棉花可以賺很多錢,所以他們家家都有摩托車,但他們也知道,改種了棉花,便種不了菜,因而只能吃一點菜。魚也少了,吃魚要從承包水庫的人手裡買。

從羅布人生活的變遷可以看到塔里木河如何走向衰竭的,當然直接的原因並非是羅布人,但他們的生活是與塔里木河的生態狀況息息相關的。卡爾罕出嫁時才12歲,她們家很富裕,有很多很多羊。丈夫78歲去世,在世時他就是個打魚的。她的小兒子艾再孜·霍加說,小時候這裡的水還很多,現在的塔里木河水是鹹的,如果直接喝他就拉肚子。

喀爾曲尕鄉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來水,電、路也不好。如果路好就可以把煤運進來,卡爾罕就不會認為這裡的好處就是柴多。卡爾罕的長壽秘方就是吃肉,三天不吃肉她就頭疼,肉一吃馬上就好,實在沒肉就在茶裡放羊油,用羊油泡饢。此外她最喜歡看電視,每天晚上供電時間一過,電視就沒了,她就在屋裡走來走去,講在電視裡面看到的事情,之後就問電視為啥不出來。如果供電正常,可以把宰好的羊肉放在冰箱裡,夏天也不會壞,隨時讓她吃,並隨時讓她看電視。

如果她隨家人遷離喀爾曲尕鄉,她的這兩個願望就都得到滿足啦。卡爾罕一輩子沒去過醫院,心臟、胃都很好,也沒有高血脂。相信她會擁有這一天的。

名家評析

Expert evaluation

陈力丹:通讯写作选好典型人物很重要(附案例)

現在一般化的通訊太多,通常是配合某一重大事實的消息,把事情更具體地描述一番,主題與消息完全一個模樣,缺少真正唱主角的人在其中活動。然而記者劉鐵梅的通訊《104歲的卡爾罕故土難離》,不禁讓人叫好。她寫的是塔里木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有關的消息、文告已經發表了,需要將常年生活在那裡的人遷出這個地段,以減少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但是,道理講起來是抽象的,如何讓公眾真正理解這項工程的意義,與其講大道理,不如讓生活在那裡的人說說環境惡化對他們的影響。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記者或找當地的基層幹部問幾句話,或隨便拉幾個村民問問,也能寫出篇通訊來。然而人們對於這種一般化的文章見多了,難以引起閱讀的慾望。通訊同樣要講究新聞價值,劉鐵梅選擇了一位特殊的人物——104歲的羅布人搬遷戶中的壽星卡爾罕·吾介克,再配上一張記者與老奶奶的合影,無論如何都得留住讀者的目光。因為選擇卡爾罕,太符合“異常性”這個新聞價值的要素了。以她百年的經歷來見證,十分難得,也很有說服力。

一個幾乎沒有離開過故土、沒有文化的104歲老人,讓她直接說出對搬遷政策的理解,即使以自己的生活作背景,也顯得很不自然。記者採取的是拉家常的方式,通過對素材的組織,以及自己的敘說,把搬遷的道理融入行文中。讀完了通訊,亦感覺不到一絲訓誡的味道。

老人說的最多的,是百年來這裡的“燒柴”多,搬走了,就沒有燒柴了。而這恰恰是人類活動對塔河流域生態的一種長年的無形破壞。“燒柴”是指河邊的胡揚和紅柳,每天、每年地砍伐沙漠邊緣的這些林木,至少是最近百年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她12歲出嫁時,家裡有許多羊,丈夫是打魚的,後來魚少了,開始以放牧為主,牧草少了,又種棉花。住在塔里木河邊,現在卻沒有魚吃,要從承包水庫的人手中買了。她的小兒子說,小時候水還很多,現在河水變鹹了,喝了拉肚子。通訊平鋪直敘,只是敘說這段歷史的環境變化,“環境惡化”的概念一字未提,讀者卻可以自然讀出。

如果搬遷僅僅保持原來的生活水平,缺少對生活的憧憬,顯然達不到動員的目的。通訊的後半部分,通過講述卡爾罕的願望,講出了搬遷可以解決的一系列問題。她愛吃肉,愛看電視。但是這個羅布人的村子遠離縣城,電的供應有限,不通電時,她只好講講看過的電視裡的事情;同樣由於電的供應難以正常,夏天她愛吃的肉難以用冰箱保存。搬遷後可以隨時吃肉,隨時看電視,這種即時就能實現的願望,對於老人來說,就是幸福,道理非常簡單。於是記者最後談到老人健康的身體,以這樣的話結束通訊:“如果她隨家人遷離喀爾曲尕鄉,她的願望就都得到滿足啦。”

這篇通訊只有700多字,既寫出了羅布人對故土的留戀,也真切地反映了他們百年來生活環境的惡化,以一個很小的羅布人鄉,一個鄉里的百歲老人,說明了整個塔里木河流域生態工程的必要性。沒有套話,只是生活。我們現在常說,新聞要走進平常百姓人家的生活,但是,並非只要報道了百姓人家就是好,如果報道的人家生活與自己一樣的平常無奇,恐怕也沒人看的。新聞是一種有獨特要求的報告,日常的、循環往復的事情不具有新聞價值,即使報道平常人家,也需要選取與眾不同的角度或與眾不同的人物,或與眾不同的人物經歷。這篇通訊選取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因而適應了心理學的“首應效應”。“104歲”這個數字就是新聞,如果再告訴你這位老人一輩子沒去過醫院,至今心臟、胃很好,沒有高血脂,更會引人關注。

總 結

Expert evaluation

通訊的信息含量通常應該比消息要多,有許多是間接的或潛在的。這篇通訊雖然主要目的是通過一位百歲老人,來講述塔里木河流域生態工程的意義,但是,無形中也在報告羅布人當今的生活。我們想象中的羅布人,通常比較原始,經濟上也比較困難。從這篇通訊看,他們如今的生活是不錯的,種棉花賺不少錢,有條件看電視(儘管供電困難),家家有摩托車。錢已經不成問題,問題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因而根本改善他們的生活,必須改變環境。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即人生存的生態環境,就這樣以一種必然的邏輯得以提出。一篇小小的通訊,帶出了多層信息。 就這篇通訊的寫作特點看,採取了人稱模糊化的手法。形式上是通常新聞寫作採用的第三人稱,但是隱蔽著記者的第一人稱。文中沒有出現一個“我”字,然而一些語調使人感覺到是記者在親切地敘說,給人一種親近感。這一種寫作手法,值得在這裡向大家介紹。

(原載自《新聞與寫作》,學術引用請以紙質刊物內容為準,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1.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2.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5.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