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水滸,終於明白遇江而止的深層含義,原來你是這樣的魯智深

前言: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句話是魯智深圓寂時自己說給自己的,算是高度總結了自己的一生。《水滸傳》共計120回,單以魯智深為標題就有九次之多,至於有魯智深出場的次數更是難以計數了。

在《水滸傳》第五回,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長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讀完全書的讀者會發現,這四句話竟然直接預言了魯智深的一生經歷。

常言道,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因為水滸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洞察,絕不是我們表面所能看到的那麼簡單!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我們真的讀懂魯智深了嗎?遇江而止真的單單指錢塘江嗎?

重讀水滸,終於明白遇江而止的深層含義,原來你是這樣的魯智深

魯智深劇照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風風火火闖九州

《水滸傳》讀者與魯智深見面是在第三回史進夜走華陰縣,一路逃到了渭州經略府,不期在街頭遇見魯智深。英雄惜英雄,二人互相覺得對方骨骼精奇,神采不凡,於是就到酒樓喝酒。在酒樓魯智深遇到了被限制人身自由的金老漢和他的女兒翠蓮,一打聽是被殺豬的鎮關西欺負了,於是魯智深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解救了金家父女二人。

這樣一來,魯智深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的人設就在讀者心裡打下了。

殺了人後的魯智深開始了他的逃亡之旅先是經朋友介紹在五臺山出了家,後來待不下去了,又被保送到了首都大相國寺,看管寺廟的菜園子,在那裡他為了掏鳥窩順手把一棵柳樹連根拔了,一時間聲名遠播。而讀者們,越來越覺得這就是一個蠻勁特別大的莽撞漢子。

在上面說到的拔柳樹那個情節裡,魯智深結識了來廟裡燒香還願的林沖,二人酒逢知己千杯少,於是便當場擺了把子。後來林沖被高俅給整的有苦說不出,刺配滄州,而且這還不算完,高俅暗中命令押送的公人在路上結果了他。

且不說這林沖性命堪憂,危在旦夕,就說這魯智深自從與林沖分別後,聽說林沖被高俅陷害,懷疑有人會在押送路上整什麼蛾子,於是一路暗中保護他。走著走著一行人就到了野豬林,眼見的這個林子陰氣太重,正有詩曰:

枝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

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

於是兩個押送的公人,董超、薛霸準備在這裡給林沖製造個意外死亡現場,說時遲,那時快,魯大師一個禪杖把二人撲翻在地,從死亡邊上救下了林沖。然後一路護送到滄州,此事就是後人津津樂道的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他這一鬧和前邊的鬧五臺山、桃花山不同,從此他便和林沖成為生死之交,也和官府徹底決裂,他的人生註定繞不開水泊梁山!

重讀水滸,終於明白遇江而止的深層含義,原來你是這樣的魯智深

魯智深和林沖劇照

鬧完野豬林後的魯智深無處可歸,便上了二龍山,這那裡他結識了青面獸楊志,落草坐了桃花山頭把交椅,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瀟灑得意的時光,可能在桃花山那一段日子裡才是他和武松等人距離自己追求的快意恩仇的夢想最近的時候。

再後來同行白虎山頭領孔亮向桃花山求救,於是眾人商議邀請梁山好漢一起攻打青州,最後“四山聯軍”成功打下了青州,救出了被抓的兄弟。魯智深、武松等人便一起跟著宋江上了水泊梁山。在那裡更多的英雄好漢聚在了一起,在聚義廳樹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在梁山泊一起大塊分金銀,大碗吃酒肉。


魯智深是怎樣的人

小時候讀魯智深,看他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張口一個撮鳥,閉口一個這廝,自稱灑家,明明是出家人卻沒有出家人的規矩,他一不念經打坐,二不禁吃酒肉,覺得他是一個活脫脫的莽撞漢子,和那個黑旋風李逵最像了。

但魯智深真的是這樣一個人嗎?要說對李逵的判斷真的是一點不錯,但魯智深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等同於李逵的人物,因為施耐庵沒必要大費筆墨去塑造另一個李逵!

《水滸傳》第三回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一節裡,魯智深放走了金老漢父女後:

且魯達尋思,恐怕店小二趕去攔截他,且向店裡掇條椅子,坐了兩個時辰。約摸金公去的遠了,方才起身,勁到狀元橋來。

第九回,魯智深向林沖解釋自己為何會突然閃現在野豬林:

又見酒保來請兩個公人道:‘店裡一位官人尋話說話’,以此灑家疑心,放你不下。恐這廝們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將來。

別的不再一一列出,但從這兩處,我們就不得不歎服一個看上去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鋼鐵直男居然背後還有如此細心的一面。這一點是那位黑旋風李逵比不了的,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智商不在線的人物,同樣的條件下他是肯定救不了林沖的,畢竟他連自己的母親都考慮不周全,才導致李母被老虎吃掉。

重讀水滸,終於明白遇江而止的深層含義,原來你是這樣的魯智深

魯智深和武松劇照

另外,魯智深骨子裡是一個率真的人,或者說他是梁山上唯一能夠配得上好漢二字的人!他打心眼裡敬英雄,這一點是大部分梁山好漢所不具備的。

梁山好漢實際上派系林立,每個人上梁山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很多人可以說是心懷不正,甚至於並沒有幾個人稱的上是‘逼上梁山’。而魯智深上梁山的目的可以說最為單純,可能在他看來,無所謂是梁山還是二龍山,朋友兄弟在一起吃酒才是最重要的,林沖兄弟在梁山,武松兄弟也要去梁山,那我也去,以後我還把史進一塊叫上,大傢伙在一起喝酒吃肉才叫一個快活!從這個意義上講,梁山對他而言不過是一個臨時歇腳的地方,兄弟不在了也就沒必要留戀,這也是他後來強烈反對招安的原因。


遇江而止,今日方明白,所謂江絕對不止錢塘江這麼簡單

在《水滸傳》第一百一十九回,魯智深說師父智真長老曾有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執。再結合最開始第五回智真長老曾說: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林指野豬林,山指二龍山,水指梁山泊,江自然是魯智深最後圓寂的地方——錢塘江。這也和前三個意像吻合,所指皆是自然之物。

然而現在再讀水滸,個人覺得江同時也指宋江,至於這是巧合還是施耐庵的靜心安排已經不得而知了。

重讀水滸,終於明白遇江而止的深層含義,原來你是這樣的魯智深

招安後的宋江劇照

宋江是從一開始就心心念念著有朝一日招安的,而魯智深是從一開始就反對招安。《水滸傳》第七十一回,在重陽菊花會上,宋江作詞,樂和譜曲的《滿江紅》唱到最後一句——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武松第一個出來反對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們的心!

隨後魯智深又出來說:

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這裡魯智深和宋江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正如前文所講,在二龍山的日子才是魯智深距離心中快意恩仇、大碗吃酒的夢想最近的時候,他投梁山不過是因為兄弟朋友在這裡。

怎奈宋江整天想著招安,雖然後來魯智深等人妥協了,梁山好漢順利招安,但細心讀者會現,招安後的魯智深似乎很少出場,以他的武力值竟然沒能立下赫赫戰功,是水平不能還是心中不想,確實值得我們揣摩。

最後在倒數第二回,魯智深在六和寺聽到錢塘江潮信,便圓寂了,此處照應了遇江而止。結合魯智深生前最後一次和宋江的對話,魯智深擒住方臘後來見宋江,宋江說讓魯智深還俗做官,保舉他封蔭取妻,光宗耀祖。魯智深則說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

重讀水滸,終於明白遇江而止的深層含義,原來你是這樣的魯智深

魯智深圓寂劇照

宋江反應則是心中不喜,恐怕魯智深此刻心中也是冷笑吧,看到身邊的兄弟十去其八,圖的不過是某些人心中的招安,光宗耀祖,他必然是心灰意冷的。所以魯智深最後選擇圓寂是不是和宋江也有關呢?


總結:

施耐庵是偏愛魯智深的,在他身上寄託了很多東西,最後讓魯智深圓寂成佛,頗有深意,花和尚魯智深看上去行動莽撞,大大咧咧,實際上他是有慧根,甚至可以說他才是梁山好漢中真正的義士!是個上上人物。

如金聖嘆所言:妙哉此公,令人神往!論粗魯處,他也有些粗魯;論精細處,他亦甚是精細。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我是觀點君,來自歷史中簡堂的小拇指——挑千愁,本文為水滸系列第二篇,喜歡記得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