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無意間,在高鐵上看到了以下一幕。

一個看似頗有親和力的年輕媽媽,在強迫孩子拍攝她自導的小視頻。小女孩看著也就三四歲的年紀,正沉迷在自己手裡的小玩偶上,對媽媽的要求一臉不情願。

“ 你看看你的表情,不能笑得可愛一些嗎?這視頻發出去,哪有什麼人看。平時怎麼教你微笑的?怎麼教你在視頻中說話的......”

聽到這,竟讓我有些質疑平時刷過、點贊過的那些萌娃視頻。一個個天真燦爛的笑臉背後是高壓社會要求、嚴厲父母培訓好的出眾,還是真真切切自由成長的喜悅?

於是,便和老公不自覺地辯論起虎媽式教育與佛系養娃的好與壞。

虎媽式教育的成功典範


眾所周知的虎媽式教育典範,便是那個培養出本科哈佛畢業,碩士耶魯畢業的母親,蔡美兒女士。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她的傳奇故事,以及令人聞風喪膽的教育理念,是眾多中國虎媽推崇膜拜的對象,甚至是給西方教育理念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說幾個例子,便能立馬就感受到這位虎媽的嚴厲。

首先,對姐妹倆制定了十條家規。想要參加同學聚會,基本沒什麼可能。

其次,大女兒18個月就已經認全了字母表,3歲已經可以閱讀《小婦人》這樣的名著,14歲就在卡耐基音樂大廳演奏。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每一個階段的成績,在常人看來實現起來都有些困難,但在虎媽威逼利誘的高壓下,成為別人眼裡優秀的孩子變得看似輕而易舉。

蔡女士如每一個標準的虎媽,也會因為嚴厲而無法避免對孩子教育語言的犀利,甚至含有咒罵詞彙,比如說孩子是“垃圾”。因為期盼過高而導致對孩子的行為無比苛刻,比如看到孩子第一次親手做的賀片,嫌棄太粗糙。

然而慶幸的是,在蔡女士的虎媽式教育下,女兒們的性格並沒有變得冷漠和自卑。在成年逃離魔爪時,也並沒有疏離和怨恨母親。

反之,是「感謝媽媽在養育過程中,教會了我們如何獨立思考,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拼盡全力、用力地生活。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這樣的結局,誰都沒想到,竟然是嚴厲造就了更加獨立,苛刻造就了坦然面對並全力以赴。

毒辣母親塑造的傳奇兒子


似乎擁有相同魔力的虎媽,還讓我想到了電影《童年許諾》中那個強勢毒辣的母親。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羅曼從小的痛苦經歷和回憶都和母親相關,在他眼裡,自己的母親可以和虛榮、苛刻、以及自認為所謂的高尚價值觀劃等號。

從小,母親對羅曼的定位就是未來的法國大使。不僅要求學習優異,還要學習射擊、跳舞、禮儀社交。甚至在兒子受傷後,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時,母親還要督促不要忘記寫作。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作為一個旁人,都會覺得實在有點不近人情,並對羅曼母親的教育表示反感和不理解。不過,最後,羅曼的的確確完成了他母親所有的願望,戰功赫赫。

虎媽的教育方式成就了並鑄造了“神將”的誕生,在質疑和無法苟同時,卻也看到了活生生的成功案例。

高壓教育是否是最佳選擇?


TVB曾拍過一個紀錄片《沒有起跑線?》,清晰地記錄了香港孩子的日常生活。

每個孩子基本上都是上兩所幼兒園,每天做完功課十點多都是常有的事,每週安排的興趣班至少5、6個,從小就要求考取各種等級證書。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而這些,都是為了幼升小的時候,有足夠的說服力和競爭力,為了在考官面試時,孩子的簡歷可以更加豐富和完美。

看著在出租車上趕著去上興趣班的孩子,邊啃著麵包,還要邊背誦媽媽拿出的識字卡片。

看著走在大街上,不停地被媽媽問到這個字是什麼,英文怎麼說。

看著那些孩子早已對外面世界失去好奇的眼神,機械一般努力完成手裡任務的狀態,竟有些毛骨悚然。

在嚴苛的虎媽眼裡,100分和99分的差距是完美和完成的距離。在面對心疼孩子和飛黃騰達,虎媽選擇了後者。一句“為孩子好”的安慰讓虎媽忘記了,高壓可能帶給孩子的所有觸電反應。

嚴厲高壓的教育方式下,慘案也有不少。因為高強度、高要求,對父母產生了仇恨,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甚至對周圍的人失去信任,也並不是不存在。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不同背景下成長的孩子,本身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每個孩子的終點也都無法統一,而成長也不僅僅只是一條百米衝刺的比賽。


佛系養娃與虎媽式教育,該如何選擇?


無論是虎媽式教育還是開放式教育,

理解孩子的內心,順應自己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是最有效的法則

一味照搬虎媽的模式,換來的可能也只是偃苗助長的結果。完全開放的佛系養娃,可能也會忽略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的鼓勵、幫助和掌舵。

每個天才本該擁有一條常人不曾走過的成長路,而每個父母才是最好的獨家定製規劃者,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