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轉型“下半場”:巨頭搶跑跨境支付 中小機構創新難

對於支付機構來說,2019年的日子並不算好過。

儘管從2018年的數據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交易金額和交易筆數都保持高速增長,但從第三方支付機構市場份額情況看,“2+1+N”的格局短時間內不會有根本性改變,依靠場景和流量的加持,支付寶、財付通已構成行業壁壘,其它支付機構難以突破。

這對中小支付機構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隨著備付金政策、新的四方模式、防詐騙、反洗錢等種種政策的出臺,支付機構的合規成本在逐漸增加。沒有了備付金利息,在只能依靠手續費的情況下,部分交易量較小的支付機構,收入尚不足以覆蓋運營成本,生存已經越發艱難。業務模式創新和轉型,迫在眉睫。

但目前看來,中小支付機構轉型之路荊棘叢生,支付+、B端支付、金融科技、跨境支付……中小支付機構尚無現象級的創新。

業內人士認為,支付企業的出路或上市,或擁抱巨頭。蘇寧金融研究院在其發佈的《互聯網金融行業2019年1季度研究報告》中指出,從上市來講,支付機構獨立上市只有匯付、東方、拉卡拉寥寥幾家成功。擁抱巨頭或尋求參股,可遇而不可求。預付卡企業更是屬於停滯狀態,基本不發展新業務,只是維持日常結算。

支付轉型“下半場”:巨頭搶跑跨境支付 中小機構創新難

在監管趨嚴及激烈的競爭環境,不只是中小支付機構,一些支付行業巨頭也在加速轉型,跨境支付和全球化正成為支付產業轉型的重要路徑。

這是一塊很大的蛋糕。統計數據顯示,跨境出口電商年均增速超過30%,遠高於同期外貿出口增速,已成為中國國際貿易的新業態和新動能。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規模達1.26萬億元,佔外貿出口比重上升至7.7%。

在中國跨境出口電商的快速增長的背後,億邦動力研究院發佈《2019中國跨境電商金融服務生態研究報告》指出,近幾年,中國跨境出口海外收款服務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尤其在2017末至2018年期間,市場短暫湧入一批海外收款服務商,以費率價格戰為代表的新一輪競爭持續至今。從事跨境支付行業的公司在三年間從藍海已經變成紅海。

可以看到,目前,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巨頭正在加速全球佈局。支付寶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支付寶已在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境外線下支付的服務,還在9個國家和地區發展“本地版支付寶”服務當地用戶,支付寶也因此邁入10億用戶時代。微信支付跨境業務目前已支持49個境外國家和地區的合規接入,發展了近1000家合作機構,支持16個幣種的交易。與此同時,一些中小支付公司也在尋求“走出去”的商機,零費率、費率補貼、增值服務、搭建開放平臺、對接Saas服務商,每一家跨境 支付企業都在打造自身的特色化服務。

擴大金融開放與一帶一路幫助支付出海,國內激烈的競爭與國外的廣闊空間也成為支付走出去的動力。支付領域積累的領先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具備向國際輸出支付技術和服務的能力。中國銀聯發佈的《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支付企業正不斷推動自身產品和服務在境外市場的應用,通過服務、技術、標準和網點的輸出,傳遞國內發展成果,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支付轉型“下半場”:巨頭搶跑跨境支付 中小機構創新難

然而,轉型的難點不容忽視。首先是支付+服務中的數據完整性、真實性問題。多數商戶都會同時選擇多家支付機構接入進行服務,而各個獨立支付機構又無法進行數據共享,每個支付機構所擁有的支付數據都是片面的、孤立的、不完整的,以及有部分的虛假交易,這對金融類增值服務的提供造成極大影響。其次是金融科技轉型中的技術能力問題。長久以來,都有部分支付機構以備付金利息或通道手續費為生,獨立的支付機構迫於收入和盈利的壓力,並沒有很高的研發投入,缺少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

儘管國外廣闊的市場空間正成為支付“走出去”的動力,但必須看到的是,跨境支付及全球化業務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雖然國內的支付技術和模式領先世界,但許多支付機構對於業務拓展的認知,仍停留在過去國內市場降低費率、搞價格戰的方式上。下一步,跨境業務中的合法合規、金融安全等問題,也應受到更多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