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 中國教育發展論壇2019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  中國教育發展論壇2019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中國教育發展論壇2019”會議現場 華東師範大學/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仝薇)4月19日,由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指導、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主辦的以“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中國教育發展論壇2019”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教育學、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城鎮化與人口流動、空間分佈及教育資源配置,人口變動與教師供需均衡及質量保障,人口變動與教育經費需求預測及結構優化,人口變動與城鄉學校佈局規劃及入學機會配置等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院長童世駿教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軒福貞教授參與開幕式並致辭,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李志斌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

童世駿表示,人口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礎變量。對於政府和教育部門而言,如何充分滿足因人口規模結構和空間佈局變化而帶來的教育需求,不僅是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議題,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華東師範大學特別注重發揮人文社會學科綜合優勢,依託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搭建聯合研究平臺,持續深化教育研究和人口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此次論壇對推動教育研究融合發展,回應當下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相關問題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軒福貞指出,在生育政策調整、城鎮化加速等因素影響下我國人口變動出現了“低生育、高流動、非均衡”等特徵。就上海情況而言,作為外來人口、國際移民導入和人才集聚的高地,區域內部人口空間移動形成的國際社區、外來人口集聚區等非均衡分佈,將對上海教育資源空間佈局和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帶來挑戰。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上海承擔著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點任務,未來上海需要制定更具時空節奏的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戰略,通過合理規劃和實施促使人口變動與教育事業協調發展。

隨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教授作主旨報告“人口紅利有條件可持續增長”,她立足於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在分析城鎮化進程與教育資源配置內在關係基礎上,從處理好人口紅利與教育結構、人才供給與產業升級、人力資源與長壽經濟、人力資本投入與產出四個關係和實現人口紅利可持續增長的八大政策供給兩個方面,闡述瞭如何實現中國人口紅利有條件可持續增長。

論壇上,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鬍瑞文研究員在“當前上海人力資源、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報告中,介紹了我國宏觀教育研究的對象、發展歷程與主要內容,提出要結合多種研究方法來進行問題研究。同時,他指出上海當前面臨著人力資源總量和青年中高端人才規模斷層、中等職業教育對本市常住居民和學生吸引力較差、可供人民群眾選擇的基礎教育規模明顯不足和教育總投入尚難以支撐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等問題,並分別提出了應對策略。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局局長陳宇卿在“學齡人口變動與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報告中,從三年來靜安區入學人口變動情況著手,指出人口自然增長、舊區改造的不確定因素、中心城區集聚效應、教育政策的意外影響是導致區域人口變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的建議。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在“面對人口變動的教育理念選擇”報告中,從人口結構、區域流動、城鎮化、合作辦學和海外留學等方面闡述了人口變動對教育的影響,提出人口是基礎性問題,教育資源配置是一個表現,需要考慮教育理念的先導性作用。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上海市政協委員吳瑞君教授在“學齡人口變動與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報告中,指出未來我國受教育人口數量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學齡人口總量將波動狀地進入持續負增長,並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其中中部受教育人口“塌陷式下降”顯著,農村學齡人口呈單邊下降趨勢。面對以上新機遇新挑戰,要加深認識人口均衡分佈與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相互關係,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人口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人口與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河仁社會慈善學院院長陳友華教授在“教育資源配置與生育率”報告中,指出中國當前生育與教育存在超低生育率形成與低生育率陷阱、教育發展成就與問題並存的現狀,強調教育資源差別化配置加劇了優質教育資源爭奪的競爭,人們多采取“以質量替代數量”策略獲得優質教育,促使了婦女生育率的下降並使之維持在較低水平上。為此,提出有關資源配置和生育政策辨證關係的思考,以期突破當前存在的低生育率及教育資源配置的瓶頸。

華東師範大學經管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教育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高向東教授在“超大城市人口分佈變動與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研究”報告中,強調教育資源配置要以城市人口分佈情況為依據,指出超大城市上海教育資源配置總量供給基本滿足,但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面對有效供給不足、人戶分離、不同結構居民教育需求差異等挑戰,借鑑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思考和行動方案。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處長、上海市特級校長楊振峰在“超大規模城市基礎教育治理應對人口變動的經驗與思考”報告中,深入剖析了由於人口構成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帶來的各種城市基礎教育治理問題,提出了規劃優先,只增不減;推進建設,保證供給;提升內涵,促進均衡;多樣特色,滿足需求等上海教育治理經驗。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委員丁金宏教授在“上海流動人口發展新特徵及其教育政策寓意”報告中,從流動人口總量及其變化、性別年齡結構變化、受教育程度變化、政治面貌及民族構成、戶口類型、婚姻狀況及在滬家庭結構、時空分佈等方面勾畫了上海流動人口的新特徵,並在分析和比較流動人口家庭收支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教育政策的制定應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更好地滿足流動人口的繼續教育,要在更大的格局中思考教育發展中國家與城市的關係。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人口研究所任遠教授在“人口變動對教育資源的若干影響”報告中,指出對“二孩政策”的預測失敗說明傳統人口壓力型的人口變動影響教育資源配置思路顯得過時,人口結構的變動和波動影響著分層次的教育資源配置及其內容,提出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擴充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制度化供給是大遷移時代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根本方法。

江西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美珍在“基於人口變動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責任落實及精度提升問題”報告中,指出隨著“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和農業人口向城鎮加速轉移,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穩步擴充義務教育資源總體規模是整個“十三五”時期的主要任務,並從確保義務教育資源投入到位和提升教育投放精度兩個方面介紹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江西經驗。

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兼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首席專家石偉平教授在“新型城鎮化與我國職業教育新使命”報告中,提出“新型城鎮化”國家戰略核心在於將農民變成產業工人。無論是產業之間還是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產鎮融合”、“農民工技能提升,體面就業”等目標都需要職業教育進行資源再配置,才能使職業教育真正服務新型城鎮化戰略,服務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與更加充分更有質量的就業。

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郅庭瑾教授對論壇進行了總結。她認為這些報告從宏觀和微觀各方面對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的理論、政策以及實踐問題進行了回應,信息量大、視角多元、討論深入。同時,她還介紹了宏觀院作為國家智庫的三項特色工作:國家教育決策支持服務系統、《教育宏觀政策專報》和專項博士研究生培養,並邀請大家共同加入到中國教育政策的研究中來。

論壇分別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桑標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科研事務部主任朱軍文教授、郅庭瑾分別主持。

原標題: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 中國教育發展論壇2019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