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不足、“失血”過快 康芝藥業多項利潤大幅下跌

財經網 段靜遠/文

4月25日,康芝藥業發佈2018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修正後的業績數據顯示,康芝藥業全年預計實現營業總收入8.82億元,修正後與上年同期重述後相比上升32.12%。

然而,財經網注意到,這樣的高收入或許只是有名無實。

事實上,近年來,康芝藥業不斷面臨“造血能力”不足的尷尬局面,而另一面,“失血”過快——成本攀升、營銷耗費也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又一難題。

不僅如此,修正後的業績快報更暴露出,康芝藥業多項利潤指標大幅下降,降幅超40%。其中,營業利潤修正後與上年同期重述後相比下降49.4%;利潤總額相比下降46.16%。不僅如此,2018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更是出現同比下降75.93%的狀況。

而更令人擔憂的則是面對主業問題難解,康芝藥業開始頻頻外探尋找出路。但這樣的“半路出走”,或許更使企業漸失方向。


“造血”不足、“失血”過快 康芝藥業多項利潤大幅下跌


康芝藥業2018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 截圖

應收賬款真假難辨 “造血能力”亮起紅燈

對於康芝藥業2018年維穩上揚的營業收入數據來說,並沒有變成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相反企業賬上所掛的應收賬款卻越來越多。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的現金流量不僅屢次亮起紅燈,更讓外界對於康芝藥業收入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財經網注意到,根據數據較為完備的2018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期間企業營業收入上漲91%,成績亮眼,幾近翻倍。但與此同時,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更是“如影隨形”,同步攀升,當期合計已達1.35億元,同比提升90.6%。

而這樣的高應收也只是前兩季度的延續。財經網梳理發現,康芝藥業2018年前三季度的應收賬款始終居高不下,同比上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另有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4年,康芝藥業就曾遭到前審計總監實名舉報,稱企業在2012年至2013年期間存在虛構關聯交易、粉飾業績、虛增利潤的行為。

當時,有財務人士詳細分析指出,2012年企業應收賬款突增135%,而後的一年裡,在應收賬款回落的同時,壞賬損失卻反向提高,這樣不尋常的“一升一落”引人生疑。不僅如此,2013年間,企業應收賬款的變動隨大客戶同步變動,收入變動更是隨之起伏。這樣的聯動變化更招來了“或利用關聯方虛構交易,虛增應收賬款偽造收入”的疑問。

對此,北京鼎臣諮詢創始人史立臣直言道,“很多企業的應收賬款其實未必真實存在,”對此,他詳細闡述道,“很多企業為了衝業績,將產品移至合作商或者經銷商處,以‘移庫’的方式營造虛高的銷售業績。實際上,應收賬款的風險太大,真正優質的業績應該是低應收高現金的。”

重金營銷研發懈怠 主業遭遇成本危機

一方面,康芝藥業的應收賬款似乎真假難辨,另一方面,高應收支撐起來的高收入或許也只是有名無實,企業“造血能力”的不足似乎昭然若揭。但是頂著“手頭緊張”的壓力,康芝藥業也依然沒有停止對營銷的大手筆投入。

截至2018年三季度,康芝藥業的銷售淨利率為7.58%,與2010年的44.3%相比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而影響其淨利率下滑的罪魁禍首,或許正是企業大筆揮金投入的銷售費用。

回看2018年上半年報數據可以發現,康芝藥業當期銷售費用較上年同期大增30.67%,達到3480.47萬元。而在接下來的第三季度,銷售費用更是一路飆升至1.24億元,超過淨利潤三倍之多。對於高額的營銷開支,康芝藥業解釋稱,增長的原因在於產品營銷投入及營銷人員工資增加。

但是,官方的解釋似乎並沒有得到業內認可,甚至在史立臣看來,康芝藥業“天價營銷”或與“兩票制”的落地執行,有著較大關係。史立臣告訴財經網,“‘兩票制’實施之後,一些醫藥將從前分攤到各個流通環節的返點通過高開銷售費用來實現,這就導致了這些企業銷售費用的增加。”

對於營銷的重視不僅擠壓了企業利潤,似乎還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業過多的精力,懈怠了研發。這一點也直接反映在了新產品的推陳出新,以及主銷產品結構的更新迭代上。

據wind醫藥數據庫顯示,康芝藥業最近的藥品上市數據還停留在2016年4月,藥品上市時間主要集中在了2013年至2016年之間,此後尚未看到藥品上市的更新數據。這樣的發現,也在史立臣的觀點中得到了印證。他指出,“近年來康芝藥業產品實際面市的很少,產品更替速度慢、主銷產品結構一直沒有得到優化。這成為了康芝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淨利潤的不斷收縮,不僅受制於銷售費用的持續走高,成本的雙位數增長也在極大擠壓康芝藥業的利潤所得。

財經網注意到,在康芝藥業2018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業績報告中可見,企業進入二季度後,營業成本與總支出均發生雙位數增長,三季度更是出現營業成本同比上年增長76.4%,營業總支出同比高漲91%的尷尬局面。

今年年初,康芝藥業更是不得已宣佈“放棄尼美舒利分散片帶量採購”,企業所面臨的成本壓力暴露無遺。

據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6月,上海市公佈了第二批集中帶量招標採購擬中標結果,康芝藥業並未入選,此後企業申請自願將採購價降低至帶量採購中標價繼續供應,以非帶量採購中標企業身份保留醫療機構採購資格。

但僅僅咬牙堅持了2年半的時間,今年年初,康芝藥業最終宣佈“放棄帶量採購”,企業在解釋中提到,“因成本上漲,公司生產的尼美舒利分散片無法按原採購價繼續供應”,其成本壓力可見一斑。

而財經網還注意到,上海陽光醫藥採購網有公告顯示,中標企業湖北舒邦藥業的尼美舒利口服常釋劑供應穩定。從手握明星產品尼美舒利顆粒瑞芝清到因成本上漲“不得不斷供”,似乎也在不斷透露著康芝藥業的業績遭遇危機。

屢現“不搭界”併購 跨行佈局頻遭詬病

或許正是因為主業發展遭遇困境,康芝藥業也期望能夠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據財經網梳理發現,2018年,康芝藥業曾調整方向開始轉戰醫療領域,兩次出擊併購醫院。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6月,康芝藥業使用超募資金3.2億元,收購了廣州瑞瓴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間接持有云南九洲醫院有限公司51%股權及昆明和萬家婦產醫院有限公司51%股權。而九洲醫院及和萬家婦產醫院主營業務為生殖醫學相關領域,這也讓業內人士產生了疑惑——這與康芝藥業的主營兒童藥領域似乎很難掛上勾。

不僅如此,據審計報告顯示,兩家醫院在被收購前的經營業績似乎表現平平——2017年度九洲醫院實現淨利潤728.27萬元,而和萬家在2017年甚至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康芝藥業依舊選擇以超高估值收購下兩家醫院,有媒體報道稱,此次收購九洲醫院評估增值率1160.03%,和萬家醫院評估增值率更是高達8139.40%。

“不搭界”的併購並不被業內看好。就此,史立臣也表達了自己的質疑,“主營兒童藥的企業卻跨界生殖醫學領域,兩個不搭邊的領域之間相互難以借鑑,業務無法實現對接。”他提出,“如果選擇兒童醫院,或可實現藥企研發生產醫院消化銷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宣傳產品的作用。”

儘管此次跨行併購的爭議聲不斷,但並沒有阻止康芝藥業的再度出擊,在2018年7月25日,企業再發公告,擬以3.5億元收購中山愛護日用品有限公司。

這一次,康芝藥業的步子邁的更大,重金買下控股股東宏氏投資全資持有的日化企業100%的股權,投資觸角更是伸向了與主業毫無關係的日化用品領域。然而此次,收購估值過高、業績承諾難以兌現的爭議再次甚囂塵上。

康芝藥業似乎失去了對於主業專注鑽研的勁頭,一旦主業遇到困難、利潤貢獻小,便開始運作資本,投身到來錢更快的領域。

對於康芝藥業屢屢跨界搞投資,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也評價道,“自2011年以來康芝藥業的業績不穩定,實際上,與公司發展戰略不清晰,決策層急躁是有很大關係的。”他具體解釋道,“藥品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決策層急躁情緒直接反應在了公司股價持續走低,整體利潤負增長等表現上來。”

“造血”不足、“失血”過快 康芝藥業多項利潤大幅下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