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浙江樣本:浙江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解讀


美麗中國浙江樣本:浙江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解讀

圖為本文三位作者(從右到左):俞濱、施金影、郭延安。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作為七大戰略之一寫入黨章,這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浙江作為習近平“三農”思想的重要萌發地,要堅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要打好低收入農戶增收攻堅戰、擦亮“千萬工程”金名片、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典範。在努力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的過程中浙江湧現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浙江樣本、浙江經驗以及浙江方案。

安吉餘村:“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者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湖州市安吉縣餘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之後這一重要思想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相結合,內容不斷豐富,現在已逐漸形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餘村從“礦山經濟”轉向“生態經濟”,餘村村民們從依靠礦山、水泥廠掙錢變成了依靠鄉村旅遊發展經濟,實現了由“賣石頭”到“賣風景”、“賣文化”的轉型升級,走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特別是這十餘年來,餘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打出環境綜合整治系列組合拳,打贏生態系統治理系列攻堅戰,持續護美綠水青山,全力做大金山銀山,擴大“兩山”共享成果,全面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以農村微觀樣本呈現了“兩山”重要思想的當代實踐意義。

餘村相繼獲得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殊榮。餘村經驗的啟示在於科學評價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資產、全面剖析現代生產力結構、深刻反思“美麗鄉村”和“美好生活”的發展目的論。

德清縣:改革創新的大膽探索者

德清縣以開展城鄉體制改革試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成示範試點等為契機,著力在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上先行先試、加快突破,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特質發展。

2010年以來,德清縣共承擔省級以上改革試點63項,其中農村綜合改革集成區等省級層面涉農試點30餘項,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一大批可複製、能推廣、利修法的改革經驗,特別是國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並在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敲響了全國第一槌,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現場會在德清召開;國家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在全國工作總結大會交流發言;“標準地”試點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會上作交流發言,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成示範試點、城鄉體制改革試點、戶籍制度改革試點等都是全省唯一。

可以說,改革已經成為德清的一張金名片。

德清正快速發展成為一座望山見水的“生態大花園”,一個近滬臨杭的“重要節點縣”,一支產業紮實的“發展實力股”,一方文化深厚的“民生和諧地”,一處勇於創新的“改革先行區”。德清經驗的啟示在於以系統化思維對改革創新進行再審視、再謀劃,以改革創新來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推動各項舉措相互促進、整體推進,全面打響鄉村振興的德清品牌。

諸暨楓橋:鄉村善治的時代先行者

上世紀60年代初,諸暨楓橋創造出“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毛澤東同志1963年對“楓橋經驗”作出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對“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總結、推廣、創新“楓橋經驗”,他關於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的重要論述,科學闡明瞭堅持發展“楓橋經驗”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豐富了“楓橋經驗”的新內涵,開闢了“楓橋經驗”的新境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楓橋經驗”實現了由“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跨越,實現了社會從管理到治理、政府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為鄉村善治樹立了標杆,為當前浙江乃至全國的鄉村治理提供了借鑑範本。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諸暨市楓橋鎮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培育、推動發展社會組織,為群眾參與鄉村治理搭建了許多新的載體和平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楓橋經驗的啟示在於如果說政府的治理是從上而下縱向到底的經線,那麼社會組織就是自下而上橫向到邊的緯線,經緯交錯就織成了牢不可破的鄉村治理網絡,使鄉村治理變一元治理為多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桐廬縣:鄉土文化的堅定守護者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桐廬縣荻浦和環溪作為兩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是圍繞以申屠與江姓為主的“孝”文化為中心和以周姓為主的“蓮”(廉)文化為中心而打造的兩個相鄰古村落。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荻浦村出了一個大孝子申屠開基,由乾隆帝御批賜孝子牌坊。現在孝子牌坊已經重建在松壠裡,孝子精神也已內化為荻浦特色孝義文化並被當地的村民世代傳承。環溪村系北宋大哲學家、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後裔族居地,因周敦頤所著《愛蓮說》而被打下深深的“清蓮文化”烙印。在至今620餘年的歷史演進中,環溪村歷代鄉賢名士輩出,擁有著名的愛蓮堂、尚志堂、安瀾橋、保安橋等眾多古建築。以兩村為代表的桐廬縣在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上勇於挖掘敢於創新,讓古老村莊的鄉土文化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使鄉土文化發展老中有新、新中有奇、奇中有美、美中有情,真正做到了讓鄉土文化在傳承中歷久彌新。

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把文化產業列入我省“八大萬億級產業”。浙江提出建設文化浙江的戰略部署,再次明確要求把文化產業打造成萬億級產業。桐廬縣歷史文化深厚,發展文化產業資源豐富,特別是在鄉土文化的發掘、保護、利用等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桐廬經驗的啟示在於要讓農民在鄉村建設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自發自主自願去守護文化,找到心靈的歸宿,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同時也要把古文化保護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文化引導下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再現鄉土文化的新氣象,從而帶動整個社會文化的繁榮昌盛。

(本文作者:俞濱、施金影、郭延安,工作單位系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