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比武交流的“武不善作”

足球臨門一腳、乒乓球揮拍絕殺,運動員不會顧慮重重,如果這個,如果那個,不行怎麼辦?

比拳較量特別怕顧慮,人在被火灼烤的時候哪來的顧慮,因此拳界傳下來一句話“武不善作”。

習武要講德性,打人致殘要蹲監獄,被人打要住醫院,因此德為第一。

但你練出拳的成就來,不是需要檢驗的嗎?

既得藝,必試敵。

試敵就需較量,較量就有勝負,裡面人情、榮辱、得失都不能講。

但現在是個法律社會,動手的分寸感還是要有的。

撲撞、偏掛,或者多用小臂的滾銼勁跟人交手,是個不錯的辦法。

王薌齋宗師一輩子都是用小臂、身上接點發力,就是怕人傷著。

打法一回事,臨敵心態又是一回事。

要有這樣的心態,刀不能輕易出鞘,出鞘就要見血,臨敵須有殘忍之心,出手必分勝負,否則學不了拳,為此前輩說“武不善作”。

學拳,最終求的是修心,心無旁鷲,無掛礙,得大自在,但是要在外界的刺激下。

要是能在大場合、大勝負、大榮辱的刺激下,控制住自己的心態,你就厲害了。

“武不善作”,指的是比武較量沒有雙方和氣的結局,要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

對待師友、朋友、對手,都應該心存感激,沒他們自己提高不了,但這和自己對於拳學一門學術的提高應該區分開來。

“武不善作”提示後學者,你學了拳的每一點滴收穫,都需要去檢驗,都需要承受實踐的考量,沮喪的要麼是自己,要麼是對手,收穫的喜悅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