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改革創新做什麼】訪蒲縣縣委書記薛鳳奎

決戰“六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訪蒲縣縣委書記薛鳳奎


“市‘兩會’為做好全年工作指明瞭方向、繪就了藍圖,我們蒲縣將以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為契機,對標一流、真抓實幹,努力在‘六大攻堅’上實現重大突破。”日前,蒲縣縣委書記薛鳳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蒲縣將堅持把握“抓發展、抓改革、抓民生、抓黨建”總體要求,全面實施“脫貧摘帽、產業轉型、城鄉建設、生態提升、民生改善、改革開放”六大攻堅,加快推進“宜居蒲縣、魅力蒲縣、幸福蒲縣”三縣建設的“463”總體工作思路,以65項重點項目、10件民生實事為抓手,克難攻堅、埋頭苦幹,奮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鞏固脫貧成果,邁向高質量的全面小康。作為全市5個省定貧困縣之一,2018年,蒲縣5913戶18492名貧困人口走出貧困序列,2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3.39%下降至0.53%,順利通過了省級第三方評估驗收,進入脫貧摘帽程序。“今年的市‘兩會’指出,要強化2020年‘交總賬’意識,加強已‘摘帽’貧困縣後續政策配套,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我們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是今明兩年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新的重大任務,必須毫不鬆懈地抓實抓好。”薛鳳奎表示,全縣上下將嚴格執行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不摘”要求,大力推進產業扶貧、轉移就業、生態扶貧、社會保障兜底、金融扶貧、基礎設施提升、易地扶貧搬遷、社會力量幫扶“八大工程”,突出打造“道德銀行”和消費扶貧“兩大亮點”,全面築牢返貧防線,確保已脫貧人口不返貧、剩餘158戶431名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今年將繼續實施產業扶持差異化補助、開發農村公益性務工崗位等辦法,積極探索構建農產品“最初一公里”直連“最後一公里”的消費扶貧模式,保障群眾持續增收,努力讓群眾錢袋子越來越鼓,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

突出轉型升級,培育高質效的現代產業。“單純依靠傳統產業一個引擎,蒲縣經濟是不可持續的、走不遠的,也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薛鳳奎說,必須主動融入全市百里黃河經濟帶建設,順應能源革命大趨勢,推動落後產能退出,增加先進產能供給,努力破除資源依賴的擠出效應,最終實現結構反轉。今年,全縣共布排重點項目65項,總投資76.26億元,其中轉型項目16項,奧鑫博2萬噸健身器材、宏源生物質發電等一批重大轉型項目加速推進,將為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持續發展壯大生豬、肉牛兩大養殖業,提質增效核桃、馬鈴薯兩大種植業,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蘋果、小雜糧等各類特色種養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企業家是蒲縣轉型發展的生力軍,必須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讓企業家勇於改革、善於創新,為轉型發展貢獻更大力量。”薛鳳奎說,蒲縣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部署要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紮實開展萬名幹部入企進村服務,截至目前,幫助企業解決土地、資金等方面問題86條,全方位服務、全要素保障企業轉型發展。一季度,蒲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4.79億元,提前55天完成季度目標,實現“首季開門紅”。

注重一體發展,推動高起點的城鄉融合。如何瞄準臨汾西山“後花園”定位,把蒲縣打造成文化鑄魂、生態宜居、康養宜遊的亮麗名片?薛鳳奎表示,從2017年6月份開始,蒲縣大刀闊斧推進舊城改造,先後完成6個片區771戶的棚戶區拆遷,拆除房屋14.7萬平方米,城鄉建設掀開了嶄新篇章。今年,將完成新一輪城鄉總體規劃修編,同步推進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啟動2個片區、103戶的棚戶區改造,實施民政路府前街拓寬改造、保障性住房三期和濱河東路貫通、城區供熱主管網改造等23項城建重點項目,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著力夯實硬件基礎,提高生產生活便捷性,推進翠屏山森林公園二期跨線橋、“四好農村路”建設,啟動化樂水庫、固溝保垣等工程,推動交通、水利、電力、網絡與經濟脈搏同頻共振、與縣域發展同步共行、與百姓生活同音共鳴。同時,加快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充分發揮企業、基地、合作社、院士工作站的輻射帶動作用,打好有機旱作、功能食品等特色優勢牌,促進產業興旺;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因地制宜推進垃圾汙水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展農村就業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早日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願景變成現實。

加強汙染防治,厚植高潛力的生態優勢。“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要深度踐行‘兩山’理論,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讓老百姓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乾淨的水、吃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 薛鳳奎說,蒲縣將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決扛起生態環保政治責任,按照“一崗雙責”要求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原則,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蒲縣綠水青山。今年,將完成3.4萬畝的造林任務,同步抓好礦山、採煤沉陷區、採空區、水土流失區、裸露山體的生態治理修復;推進工業企業環保深度治理、清潔取暖、散煤清零等專項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市定清潔取暖“煤改電”任務;堅決落實“河長制”,完成昕水河人工溼地項目收尾工作;持續治理歷史遺留礦渣問題,實施縣城周邊採暖及熱源廠爐渣填溝造地項目和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持續抓好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堅決銷號、不留尾巴,全力打好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增進群眾福祉,創造高品質的人民生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績。”薛鳳奎說,去年,蒲縣財政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69%,今年,將繼續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傾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統籌做好就業、教育、養老等各項工作。十件民生實事,即新建蒲伊小學、蒲子華苑幼兒園;實施農村垃圾治理示範縣項目;為全縣農村放映公益電影1314場,為農村寄宿制學校放映愛國主義教育影片300場,免費送戲下鄉230場;實施村級衛生室村醫每人每月200元補助政策;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培訓工程,全年組織免費培訓2700人次;提高65歲以上農民養老補貼,每人每月新增50元;實施農村公益性崗位政策;在縣城新建10座高標準公廁;實施蒲伊沿街立面改造;開展昕水河、南川河城區段河道綜合治理。同時,全力維護安全穩定,扛實壓緊黨風廉政建設、安全生產、信訪穩定“三個共同責任”,創新社會治理,完成“雪亮工程建設”,推進平安蒲縣、法治蒲縣建設,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縱深推進“掃黑除惡”,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改革開放,開拓高水平的發展格局。“改革開放40年來,蒲縣廣大群眾從溫飽不足迎來了小康富裕,縣域經濟從‘一煤獨大’向著多元支撐、綠色發展奮力轉型。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蒲縣的面貌、蒲縣人民群眾的面貌。”薛鳳奎說,蒲縣將堅定不移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潛力、向創新要活力,不斷在深化改革開放中抓住戰略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力爭拿出一批在全市、全省叫得響的改革成果。今年,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改革等中央、省、市部署的重要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全力辦好“招商圖譜縣區化、清單化和責任化;紮實推進‘承諾制+標準地’改革;加快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效改造;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培育支持力度;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5件實事,進一步營造以改革促轉型、促民生、促社會治理、促黨建、促全面工作的濃厚氛圍。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將進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開展蒲縣科技創新項目研究和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李德發院士工作站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在創優發展環境方面,深化“放管服效”、商事制度和“證照分離”改革,推行“一窗通辦”模式和“不見面審批”“最多跑一次”標準化建設;組織企業和居民開展全縣營商環境綜合評價,針對性解決突出問題,努力打造“六最”營商環境。

在新一輪發展格局中,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薛鳳奎說,蒲縣將深入貫徹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大討論為新起點,添動力、激活力、強實力,改革創新、奮發有為,不斷譜寫新時代蒲縣發展新篇章,為全市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作出蒲縣應有的貢獻!

臨汾日報全媒體記者 景文婷 張 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