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究竟缺不缺房?缺什麼樣的房?為何專家爭辯激烈

中國究竟缺不缺房?

缺什麼樣的房?

為何專家之間差異巨大?

先看中國最大的房屋中介老闆,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的觀點:他說中國人今天已經不缺房子,戶均比已達1.05;人均居住面積達36平米,和日本水平差不多。

再看地產大佬潘石屹的觀點:中國房地產的市值是65萬億美元,按照目前匯率換算的話,約為450萬億人民幣,超過美國、歐盟、日本三個地方房地產的市值之和,而目前國有資產總值約為66.5萬億人民幣,和房地產市值根本不是一個量級。這就意味著中國的所有國產跟房地產相比較,有著7倍的差距。“所以到底是房價高了呢,還是國有資產少了呢,還是有泡泡呢?這我不知道,你們去判斷去。”

中國究竟缺不缺房?缺什麼樣的房?為何專家爭辯激烈

再看房地產商馮侖的觀點:“如果是撿的錢,就買房;如果是掙的錢,暫時別買。”

中國究竟缺不缺房?缺什麼樣的房?為何專家爭辯激烈

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觀點:從人口普查統計的家庭戶人均使用住房面積分布推測,最低20%的城鎮家庭戶僅擁有約6%的住房面積,而最高20%的家庭戶擁有約40%或更多的住房。如果以人均使用面積28平方米,即人均建築面積40平為標準算,未來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存在至少20%的提升空間。中國城鎮住房套戶比尚低於1.1,並不存在總量過剩問題。

中國究竟缺不缺房?缺什麼樣的房?為何專家爭辯激烈

下面是從眾多具網友留言中選出幾個點贊量高的留言,大家可討論討論。

網友曉知樓事:樓市具有地域性特徵,市場分化十分嚴重。有的地方人多房少,有的地方人少房多,有的地方供求基本平衡。所以,盲人摸象,容易把大腿當作全部,從而以偏概全。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極化思維。孔子云,過猶不及!任澤平,潘石屹都是開發商,有行業的立場,表態的目的等約束條件。

漂泊2009 :樓市最火的一句話 想買的買不起,想賣的賣不出,想降價不讓降,想漲價又不行,就這樣看誰先倒下。

中國究竟缺不缺房?缺什麼樣的房?為何專家爭辯激烈

牛牤two :有個詞叫城鎮化。房產和城鎮化有一個悖論的觀點,城鎮化就是多造房子。這個邏輯正確嗎?我想並不是絕對正確的。城市有足夠的房子,然後有足夠的人口以及有能力在城市買房的進入到城市,才是真正的城鎮化。否則你城市裡哪怕建再多的房,剩餘的人根本就買不起房,城鎮化率如何提高?就像現在,如果沒房的人買不起房,你哪怕供地再多,建房再多,對於城鎮化的推動沒有毛用。所以拿城鎮化率來說房價會漲是個極其繆誤的說法,真正的城鎮化是應該以提高居民收入為根本,想要擁有70%的城鎮化率,你就得讓那70%的人在城市裡買的起房,上的起學,看的了病,能在城市裡活得像個人!現在這點城鎮化率都是硬撐起來的。如果繼續這麼發展下去,城鎮化進程堪憂。而且再說一次。如果房子總量已經足夠滿足甚至遠遠超過70%的城鎮化的需求。那麼剩下的城鎮化率跟房產的關係真的沒多大關係!

魏魏青山1 :家庭人均一套!人均36平方!人均有用嗎?20%的人有好幾套房!買不起的永遠沒房!除了收房產稅和空置稅!稅重些!有多套房的必須出售!這樣房價降!普通人才買得起!要不然沒錢的人永遠租房住!

奔跑的馳騁:中國的房子過剩還是不過剩,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就會不一樣。如果說房子是用來住的,那麼肯定是過剩的;如果說房屋還有另一個功能——投資品,那麼它就沒有過剩,貨幣的超發和投資渠道的缺乏正是中國前些年住房價格飆升的主因。另外,中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水平相差懸殊,所以,人口淨流出的地區,住房一般就會過剩,而人口淨流入的地區,住房就難說過剩。

房價大數據認為:我們缺的是好房子,缺的是大家都買得起的好房子,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