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世事人情中的學問與文章,是對還是錯?

——讀小說談謀略之九

《紅樓夢》第五回有一幅很有哲理的對聯,既倍受關注,亦備受爭議,對聯說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此對聯意思並不難懂,說白了就是: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把人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乍一聽,這是一種老於世故的滑頭主義處世哲學觀點,明顯說的是通曉世故,深解人情,熟悉江湖,諸事皆能應對,遇難總有辦法。這一對聯表達的主要是儒家的積極入世思想,如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是修養德性,理家治國的德政要領,那麼,洞明世事、練達人情便是為人處世、兼濟天下的方法。

領悟世事人情中的學問與文章,是對還是錯?

曹雪芹

顯然,有不少人是很不喜歡這一對聯所說的內容的,認為這是一種既裝著有儒家風度,眾人面前扮著假正經樣子,而實際上卻老於世故,熟稔人情,處事幹練。著名書評家脂硯齋評價說:“此聯極俗”。

領悟世事人情中的學問與文章,是對還是錯?

太虛幻境

確實,中國人事關係複雜,講人情世故,重關係學,社會人群的種種關係網,常把人“網”得喘不過氣來,血緣宗法關係帶著濃厚的傳統色彩,窒息人的創新理念;而今權利交錯的利害關係又誘惑著很多人沉溺於名利場,人與人關係既擺脫不了老於世故的舊惰性,又無法掙脫利益的無形繩索,於是,滑頭主義,利己主義便成了不少人的處事準則,明哲保身變成了首先的處事策略。如此一來,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皆是為了保存自我,為了個人的利益。從這一層含義來看,洞明世事的“學問”和練達人情的“文章”都是極俗氣的,是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處事法則,在現代社會,是要不得的,是滑頭、守舊、腐朽和自私的處世哲學,是該批判的。

但是,從認識事理,把握規律,辦好事情,成就事業來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有其積極的含義。

領悟世事人情中的學問與文章,是對還是錯?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世間之事,異常複雜,萬千世界,千事萬物,在林林總總、千變萬化的現象的背後,都隱藏著“世理”,人活在世,要想認知事物,掌握規律,瞭解事物的本質,就需要去洞察明瞭其中的“世理”,要掌握事物之“理”,這在古人看來,是“格物窮理”,而只有把“世事”“洞明”了才能辦成事,成大業。這“洞明”就是觀察、分析、探究、把握,如此,方能明瞭事物本質,所以,明世理也就有了見識,有了真正的學問。相反,如果混混沌沌地在世上混,處事不認真,遇到問題不深究,遇到難題不認真思考探索,怎麼可能會有學問呢?以現代哲學的語言來說,“世事洞明皆學問”講的是:注重於把握世間事物的本質,處處都是學問。

與此相應,面對人世間的人情世故,也是要講究的,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以群體性生活而存在的,在人群生活中,人總是要與別的人打交道的,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關係,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複雜的利益關係,同時還有著微妙的感情關係,人有親情、愛情、友情,以及嫉妒之情、敵視之情等等,人與人相處,也是有講究的,冷漠相對,或生敵意;熱情相待,或出友情;誠意相待,或化敵為友,而如果要相處得好,就需“知情”,只有“知情”方能“達理”,只有在合情合理的狀態下,才算是“人情練達”。而這“知情達理”“人情練達”並不只是養成老於世故的滑頭,而是要清楚地去認知,而知人情世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人心難測,人的感情是最複雜的,人與人的情感關係也是最微妙的,行走人世間,“識人情”是需要真功夫的,真正識得了人情,便是有了學問。

當然,通世事,識人情,善於“洞明”“世事”,能夠“練達”“人情”,最多隻能算是有一點兒學問,只能算是略懂文章。有真正學問的,不能只懂“事理”而不懂“世理”,只執著於事物的合理性還不夠,還應該知曉人間世故的複雜性。書生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隻認“死理”,不通“人情”,所以常常到處碰壁,有時甚至撞得頭破血流。所以,面對著複雜事理和紊亂人情,僅僅有書生意氣,只知道叱吒風雲是不夠的,“有理”未必就能“走遍天下”,自以為得理不饒人,一個勁地往前衝,多半是要失敗的。歷史上,不少書生自認為認識事物的真理,不通人情,我行我素,顯得很是“書呆子氣”,他們討厭人情世故,鄙視練達人情,結果辦不成大事。書生有自己的德行、節操,不必修煉老於世故處世之術,不要有混世哲學觀念,更不能是滑頭主義者,但是,明“世理”時多通通“人情”也是必須的,畢竟,認知“世理”通達“人情”處處是有學問、有文章的。

在《紅樓夢》中,有一個知“世理”懂“人情”的典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故事。劉姥姥是個鄉下老太太,她沒有什麼學問,但卻是一個了不起的公關能手,她幾番進賈府,發揮得異常出色,他善於觀察,懂得及時地融入新的群體,面對著賈府各種各樣的人,她知道怎麼抓住關鍵人物,知道如何熟練地應對厲害的人。劉姥姥知曉,“老祖宗”賈母是賈府的“第一家長”,老姥姥通過仔細觀察,她深知這位位高權重的老夫人有怕寂寞,喜熱鬧的特點,劉姥姥投其所好,便吹捧她,逗樂她。劉姥姥將自己扮演成出色“笑星”,劉姥姥以其精彩的表演獲得了賈母的喜歡,甚至讓賈母捨不得離開。同時,劉姥姥通過觀察詢問,還知道王熙鳳在賈府中的顯赫地位,深知鳳姐是賈府的實際掌權人,而且她知道這位鳳姐特別喜歡顯耀權力,喜歡別人吹捧她,老姥姥亦投其所好,對王熙鳳一個勁地捧,捧得她高興,也捧得她很捨得拿出銀子來,結果,劉姥姥不僅滿載而歸,還順利地攀上了一門豪門親戚,留了很好的後路。可見,劉姥姥是“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的高手。

其實,對於“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一對聯,還有一層意思可以理解,那就是從做學問寫文章的角度去理解,曹雪芹設置這一對聯,讀者也可以這麼去解讀:世間萬事萬物,紛繁複雜,變化多樣,如果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地去洞見事物世理,就一定能明瞭個究竟,而知道所以然,也就有了學問,學問之道,不在死讀古書,搬弄知識,讀經唸詩,而在於明瞭世理;人間情勢,複雜而豐富,如果能熟練地瞭解各種情緣,能通達各種情理,自然也就知曉人情關係,懂得了人與人關係的本質,而這也就有了寫文章的根本材料;文章之道,不在咬文嚼字,不在搬弄是非,不在顯耀文字,不在誇誇其談,不在裝腔作勢,而在於寫出通達人情的深刻道理。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對聯,那麼領悟“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